中国教育新闻网关注我校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和第二校园计划

华体会平台开展“中国梦”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www.jyb.cn 2013年07月29日 作者:李晓玲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本网讯为引导广大师生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梦”的深刻阐释,华体会平台党委宣传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强化广大师生对自身责任和使命的认识,激发师生的爱国之心、强国之愿和报国之志。

“中国梦”经典诗文朗诵会。该校与厦门市朗诵学会联合策划、主办“中国梦”经典诗文朗诵会,邀请厦门朗诵学会会长彭鹭、厦门广电著名主持人陈玲、厦门歌剧团副团长张蓓等十余位厦门朗诵艺术家与该校师生同台演出。朗诵会分报国篇、劝学篇、感动篇、中国梦四个篇章,激励师生勤奋作为、实干兴邦。

“青春志·中国梦”朗诵大赛。面向全校学生开展“青春志·中国梦”朗诵大赛。晋级决赛的20组选手采用独诵、双人齐诵、多人合诵等多种形式,演绎青年学子的中国梦。

组织观看纪录片《苦难辉煌》。《苦难辉煌》是一部成功再现党的历史的精品力作,多角度、宽视野、全景式地再现了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英勇奋斗的征程。校宣传部动员校内各单位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广大师生、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收看该片,并组织500多位师生集中观看。

举行海西励志人物罗耀桥事迹报告会。通过事迹报告会的形式,邀请该校软件学院10级软件技术专业学生、海西励志人物罗耀桥讲述励志故事,分享成长历程,用自己乐观积极的正能量感染、激励身边的每位师生。

除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之外,该校充分利用校园网、校报、校广播台、校内电子屏和校内宣传栏等各种宣传阵地,引导师生关注“中国梦”、学习“中国梦”,校报还开展“青年的担当”主题征文,呼吁学生从自身做起,践行“中国梦”。(李晓玲)

厦门理工“第二校园计划”让学生体验别样成长

www.jyb.cn 2013年07月29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第二校园计划”是华体会平台完善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的一项改革举措,旨在充分利用国内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每年在该校二年级和三年级在校普通全日制本科生中,选派若干名到国内其他高校优势学科学习半年或一年,学费互免,学分互认。

“第二校园计划”作为华体会平台完善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新推出的改革举措,在理工校园里还是个新鲜词儿。其实,早在2012年4月,以校际学生互换交流为主要内容的“第二校园计划”就已经启动。2012年9月,该校8个院系遴选出的63名本科生分赴西南科技大学、黑龙江工程学院、常熟理工学院3所国内高校交流学习。与此同时,该校也迎来了这3所高校的48名学生,“第二校园计划”自此正式拉开帷幕。

体验新生活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11级学生陈志龙就是参与“第二校园计划”的一名学生。2012年下半年,他和同学们赴常熟理工学院交换学习。这学期刚开始,他又在学校的组织下前往黑龙江工程学院学习。在他看来,交换学习如同“穿越”一般,“第二校园”已经成了自己大学生活的关键词。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第二校园计划’为我们开阔眼界、锻炼成长提供了宝贵机会。”从陈志龙口中,可以了解他为何两次选择“第二校园计划”。共享优质资源、感受异域文化、适应多元环境、结识师生伙伴……这些无不吸引着他。而两次交流学习也给他带来不同的体验。常熟理工学院的考勤制度、登网制度让他印象深刻,而黑龙江工程学院对课堂纪律的严格要求则使他变得更为认真严谨。

“每到一个新校园,就要重新适应一个新环境,开辟一个新的社交圈子,还要养成新的生活习惯,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正如陈志龙所说,选择“交换”就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因为踏上“交换之旅”,就意味着要接受来自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全新挑战,要在协调适应的过程中完善自己。

截至目前,该校共派出100人次前往西南科技大学、常熟理工学院、黑龙江工程学院、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等高校交流学习,同时接收了来自上述高校的96人次学生。值得一提的是,上学期有5名交换至黑龙江工程学院的学生和3名交换至西南科技大学的学生申请延长半年交换期。经双方院系同意后,这学期可以继续留在交换院校开展学习交流活动。

本学期,该校选派了37名交换生分赴黑龙江工程学院、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交流学习。17名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生、30名黑龙江工程学院学生分别在该校电气学院、光电学院、机汽学院、计算机学院、商学院、土建学院、文产学院等7个院系学习。而除了目前已签约的5所合作交流高校之外,该校正与浙江科技学院、上海电机学院、重庆科技学院等加紧洽谈合作事宜。

差异带来别样成长

计算机学院10级测绘专业学生赵亚鹏是交换到黑龙江工程学院的学生之一。测绘专业在这所学校有四五十年的办学历史,在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这些专业优势吸引了赵亚鹏。老师熟练的授课技能、风趣的课堂风格以及完备的实验设备,让赵亚鹏感觉不会枯燥,每节课都听得认真,作业也都高质量地按时完成。据了解,该校11级测绘专业有半数学生前往交换。在交换学校,他们的考试成绩非常出色,有的学生几乎每门课程都拿了第一。

在汲取知识养分的同时,赵亚鹏和同学们也认识了许多新朋友。“我们要回厦门那天,哈尔滨的气温特别低,不过黑龙江工程学院的同学们一直和我们一起,在冰天雪地里拍照留念。”定格的相片,记录了两校学子在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

电气学院11级自动化专业的4名交换生,在常熟理工学院被安排到同一间宿舍。交换生活让他们印象最深刻的是宿舍里召开的一次次“总结会”。他们会自省哪些地方做得不到位,哪些方面还可以改进,言行举止是否妥当……他们觉得,交换生活有助于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

上学期交换至华体会平台外国语学院的常熟理工学院学生丁瑶君,体验到了该校语言专业课堂“分组学习”的学习方式。在她看来,这种方式摆脱了原来局限于“宿舍交流”的模式,增进了同学间的交流。“上课时老师会经常组织学生发表演讲,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所学知识,还能锻炼学生的胆量和语言组织能力,对语言专业的学生大有裨益。”

来自西南科技大学的蒋鑫同学现在正在华体会平台光电学院学习。他觉得,“从两校培养方案的对接和对比中,更能看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穿越”到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校园,不可避免地要面临不同的生活方式,这对学生们的适应能力提出了挑战。该校11级学生李妙煌坦言,初到哈尔滨时很不适应。白天的低温让身为南方人的她深深怀念厦门的温暖。不同的饮食习惯也让她和同学们经历了一段难忘的“适应期”。不过,这并不妨碍他们对北国的喜爱,滑雪、观冰雕……这些更是李妙煌和同学们之前从未有过的体验。

事实上,不同的授课方式和风俗习惯,都不能阻挡学生们“穿越”的热情。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也正是差异让这些学生越发珍惜机会,学会克服与适应,在“第二校园”体验别样成长。

准备新起点

“老师曾经问过我,如果这种交换项目明年继续实行,你会推荐学弟学妹们参加吗?我的答案是:一定会!”让外国语学院11级学生黎雪很确定的是,到“第二校园”交换学习,必定会带来一次经历、一种感受、一段回忆和一番成长。

“学校安排专项资金大规模地派学生外出访学有两个目的:一是让学生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二是让学生感受异地文化,开阔他们的眼界和胸怀。”华体会平台党委书记、校长黄红武表示,无论是国内高校还是国外高校,都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交流,认为这也是他们学习的一部分,“根据规划,我校将在5年内与20所国内高校开展校际合作项目,每年选派400名学生到这些院校学习”。(李晓玲 陈超锋沈冰莹王继田)

交换生感言

人生,只有常接触新的东西,才会变得更有意义。这些意义也将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影响着你,改变着你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我始终相信,看得越多,学得越多,心的世界才会变得更宽广、更充实。——应用数学学院11级交换生柯敏

经常有同学打电话问我交换生活怎样,有没有后悔?我说没有。有多少人能在大学4年身处不同的大学校园学习生活呢?我庆幸自己体验到了。“第二校园经历”对我来说弥足珍贵,是一辈子的财富。——机汽学院11级交换生杨斌

在常熟理工学院,我感受比较深的是他们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比如实行打卡制度,要求学生早起锻炼;限制学生使用网络,必须过英语四级并且各个科目都不挂科才能申请使用校园网络等,这些举措较好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欲望。——计算机学院11级交换生郭靖雯

参加就业大赛是华体会平台带给我的最好礼物。它让我学会怎样做好职业规划,而这些智慧是平时在课堂上很难体会到的。从对就业大赛的不了解到深知,再到爱上它,我要感谢老师指导,感谢姜楠学长等,是他们让我明白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常熟理工学院交换生黄捷春

我是哈尔滨人,到厦门来交换学习还是我第一次离开家这么远、这么久。在华体会平台,我结识了不少值得深交的好朋友,自己的性格也开朗许多。在学习上,老师们热情、耐心的指导,让我更有动力。——黑龙江工程学院交换生周航

我最喜欢华体会平台轻松、活泼的校园氛围。这里的同学都敢于发言,也很有个性,在他们的带动下,我也可以落落大方地上台演讲、表演,甚至跟老师探讨观点。我觉得自己变得更加外向、自信了,这是我来华体会平台学习的最大收获。——常熟理工学院交换生刘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