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日报》10月16日·理论探讨
幸福是什么?
2013.10.16

新西兰人喜欢的日常消遣:三五好友就着一杯啤酒或一杯咖啡低声闲聊。
《2013全球幸福指数报告》9月出炉。受访的156个国家中,新西兰排名13,中国排名93,两国相隔80列位,是个不小的差距。
2013年,笔者获“福建省高等教育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资助,在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以下简称“维大”)访学一年,如是感悟“幸福新西兰”给“幸福中国”在幸福心智养成的启迪。
幸福是“知足与喜乐”
无论检索中文“幸福”还是英文“happiness”,指向的都是“精神、情感层面”,幸福是“积极愉悦的心情”,幸福是“知足与喜乐”。可见“幸福”具有普世意义,更是普世追求。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这些是幸福中国热议的话题。质朴的民生幸福追求无可厚非,但有一重要课题不可小觑,那就是,幸福的精神心源并非与生俱有,幸福的心智需要教育与操练。
幸福是“写”在脸上
《2013全球幸福指数报告》面世后,新西兰主流媒体头版头条对本国的幸福指数做了分析。媒体肯定最多的是新西兰国民脸上的笑容。新西兰人爱笑,超市结账,收银员与顾客面带笑容互相问候;上下公车,司机与乘客相互致谢;走在路上,行人脸上挂着浅浅的笑容,偶尔还会互相点头致意。这些是生活在新西兰感受到的最美街景市容,人们脸上祥和的笑容把城市点缀得生动鲜亮。新西兰人认为微笑是做人重要的修养,并且需要由里至外,从内心深处养成乐观豁达的性格,脸上的笑容才会不请自来。
幸福是“活在当下”
新西兰人认为自己比较幸福的另一原因,就是懂得“活在当下”,他们既能为实现有意义的人生目标而努力打拼,更能享受与满足当前所拥有的,新西兰人善于在二者之间找到最佳平衡。曾从收音机里听到,只有三分之一的新西兰人有为养老攒钱的习惯,我不太相信自己的耳朵,到网上检索验证,果真高达46%的新西兰人没有存钱(2010年的统计数据),这当然与新西兰有无令人后顾之忧的养老医保有关,也与新西兰人的价值观有关。在新西兰人眼里,将工作视为人生首位目的的,至少是本末倒置,倒因为果。而物欲横流、贪慕虚荣、不重视家庭、不懂亲近大自然的,都是被人不屑的。
幸福是简单生活
轻生活,轻心、轻体、轻食、轻居,把一切简化到最简单是新西兰人崇尚的生活境界。给我们上课的教授,在世界词汇学界都是卓有影响力的学者。一位女教授,一个冬天也就看她三套休闲服换穿而已,背个双肩包,穿双运动鞋,你根本看不出她是每个月都受邀到世界各国讲学的知名学者。新西兰人喜欢的日常消遣,就是三五好友就着一杯啤酒或一杯咖啡低声闲聊,他们少被电子产品所累,少见一家人同桌吃饭各玩手机的乱象。中国正处于一个讲求速度、讲求效率、飞奔追赶的年代,上进奋斗固然好,但不能让陪妻小吃饭成为奢侈,不能让“常回家看看父母”成为咏叹。加法生活里充满太多多余的对比,减法生活不失为另一种可选的生活方式。
幸福是信任和尊重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尊重,也是新西兰引以为豪的。新西兰银行卡密码只设四位数,国内航班可以随身携带饮料上飞机,这些在当今各国都比较稀奇。另外,对弱势群体的尊重与照顾,更是幸福新西兰给我的震撼教育,让我一个外国人也莫名跟着感觉幸福。我认识一位聋哑人,他在维大读硕。每周五下午的学术沙龙,他也常来参加。他只要事先提交申请,学校就给他配备专门的手语老师,为他打手语,而手语老师的薪酬由政府支付。残障人士无障碍地融入社会,他们被关爱、被尊重,幸福的不只是他们,还有周围的人,还有整个社会。
幸福需要心的解放
中国从2012年的排名112位进步到2013年的93位,可见中国正在幸福大道上迈进,中国政府和百姓的努力得到世界认可。
幸福生活是由无数的积极情绪与体验构成。幸福中国在满足了国民基本温饱后,从没有像今天这样,追问生命的价值,探求幸福的心智。如果不能打破心的四壁,即使拥有整个世界,恐难持久拥有幸福的感觉。借他山之石,言立世价值取向,寻人生幸福之源,幸福中国的精神底色才会越来越浓。
(作者为华体会平台教授、致公党市委兼职副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