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福建日报》近日报道我校相关新闻

25所闽台高校探讨两岸人才联合培养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3-11-27

本报讯(记者熊杰通讯员徐丽麟)近日,台湾铭传大学、中华大学等11所台湾高校,与福州大学、华体会平台等14所福建高校的相关负责人齐聚一堂,就两岸联合培养人才的创新与融合、专业建设等进行深入探讨。

闽台高校交流办学经验

来源:《福建日报》2013-11-25

本报讯 (余霖)11月22日,福州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闽江学院等福建14所高校与台湾铭传大学、中华大学、世新大学等11所高校的专家和老师们汇聚一堂,交流、分享闽台合作办学经验。华体会平台数字创意学院院长郭肖华作了题为《闽台合作办学的探索与面临挑战》的专题报告,从课程设置、过程管理到合作深耕等方面总结了数字创意学院闽台合作办学的实践。

音乐厦门:来自海峡两岸的文化创想

来源:《福建日报》2013-11-26

2014厦门国际马拉松的发令枪即将打响,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马拉松将融入音乐的元素。为了筹备这场将于马拉松同期举行的“冬季恋歌”新年音乐会,位于厦门中华儿女美术馆一角的“微风乐集”工作室这几日显得格外繁忙。

这群来自五湖四海,如今共同生活在厦门的人都有一个叫“音乐厦门”的共同梦想。他们的发起人杨慕,是台湾最早的一批音乐创作人之一。

“从前我说的是台语,现在我说那是闽南语,不管你是哪里的朋友……厦门亲像一首歌,咱们来唱给全世界听,让全世界听见厦门。”在10月底的“微风往事”两岸音乐会上,杨慕为厦门量身创作的一曲《厦门亲像一首歌》,首次唱响了“音乐厦门”的宏大愿景。

初试啼音:共同唱响“音乐厦门”

“梧桐轻轻摇,月夜繁星老,琴弦轻轻拔,抖落几许年少。”虽然创作了周治平出道时的处女作《春天你来》,但杨慕与他从未谋面。10月27日,“微风往事”两岸音乐会在厦门宏泰音乐厅内举行,一曲歌罢,两人久久相拥,让音乐会的气氛达致顶点。

除了周治平,音乐会的表演者、主持人、特邀来宾乃至调音师大都是杨慕的朋友和学生,参加音乐会的台湾歌手,平均年龄超过45岁;而参加音乐会的大陆音乐人则是平均年龄低于26岁的新人,他们谋求“在新与旧的对话中,以音乐延续文化传承”。

这场音乐会乃至背后延续整个10月的两岸原创音乐节,都是杨慕此前在两岸奔走数月的成果。

杨慕原名杨锦荣。上世纪70年代,台湾的民歌浪潮开始风起云涌,作为第一代校园民歌手,他便开始了自己的音乐生涯。三十年过去,这位已届耳顺之年、当年因“不谙世事、不善逢迎”而淡出音乐圈的音乐人,却从去年开始着手发起一项空前的事业—打造“音乐厦门”原创音乐基地。

“推动"音乐厦门"肯定不能靠一个人的力量,我希望能由更多的人来发起。”虽然音乐会个人色彩浓重,但杨慕只是将自己看成一个支点,"音乐厦门"的成功不必在我,我只是希望原创音乐基地的学生通过我现有的影响力有一个未来,乃至让厦门成为音乐圣地。”

音乐会主持人、华体会平台数字创意学院执行院长郭肖华也是“音乐厦门”的发起人之一,在他看来,这场音乐会体现了“音乐厦门”计划中的众多创想。

“我们希望以流行音乐为突破口,然后逐步尝试古典与流行、怀旧与时尚、音乐与文学等各种音乐样式乃至文化形式之间的交流,这也符合厦门兼收并蓄的文化气质。”郭肖华表示,音乐其实完全可以独立成为厦门一个新的文化业态,以及集合各类文化交融试验的载体,而他们在这一系列探索之后的终极理想,就是将厦门打造成新民谣运动的发源地和音乐创作、人才培养、作品交易的基地。

鹭岛新声:为好歌重新正名

“厦门是音乐之岛,鼓浪屿更有琴岛之名,但是请问这里有多少民众广泛参与的音乐活动呢?”谈到为什么要发起“音乐厦门”,杨慕的一问揭开了尴尬的现实—

虽有深厚的高雅和古典音乐传统,但以此为主流的厦门音乐文化一直存在曲高和寡的隐忧,而可供民众广泛参与的流行音乐又长期缺乏活力。

郭肖华分析,厦门可供流行音乐活动依附的传播平台有限,市场容量、人口基数、消费习惯等环境不够成熟,音乐院校又一直偏重传统、严格的师范化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制约了流行音乐人才的培养,这一系列原因导致了流行音乐文化的委顿。

这些现状也被厦门市相关部门看在了眼里。在得悉杨慕落户厦门创办了“微风乐集”之后,厦门市相关部门主动上门,表达了委托他推动厦门流行音乐文化的想法,“音乐厦门”计划也由此萌生。

在杨慕之前,也有不少知名音乐人士带着一颗理想的心来厦门追梦,但他们最后却两手空空地离开了厦门。于是有人总结说,厦门没有音乐的土壤。“但你只要努力就会留下痕迹,就这方面而言,厦门的劣势就变成了优势。”杨慕分析,目前国内的流行音乐氛围过于浮躁和媚俗,在一线城市开展类似的音乐试验,很容易被其他的声音湮没。而厦门没有深厚的流行音乐基础,旅游业也很发达,有需求也有条件形成融入大众旅游、生活形态的众多音乐据点,并开展相对自由的创作和表演,培养出自己的音乐风格和受众群体。

而在郭肖华看来,目前一味追求大牌、场面的音乐表演已经开始受到阻力,而民众也开始呼唤更诚恳、更有故事的音乐产品,这对“音乐厦门”来说意味着良好的机遇,“如果取得成功,厦门将会成为跨越两岸的音乐之城,"美丽厦门"的内涵和气质会更好地凸显,"音乐之岛"也将更加名副其实。”

目前以微风乐集为平台,“音乐厦门”已经吸引了上千名音乐义工,在微风乐集学习各种音乐课程的同时,他们也是“音乐厦门”公益音乐会的表演主体。截止到今年10月底,“音乐厦门”已经在环岛路音乐广场、中山路、会展中心等地面向各地游客举办了40余场公益音乐会。除了放在音乐厅的大型演唱会,广场音乐会、学校社区巡演、小型主题音乐会等,都成了他们尝试的对象。

创作精致好听的原创音乐,打造本土明星,让音乐扎根,让厦门市民随时可以欣赏到好的歌曲,让音乐真正变成厦门生活的一部分。这,才是杨慕理想中的“音乐厦门”。

成长烦恼:市场与文化的平衡

愿景固然美好,但付诸现实却需要在主流与原创、市场与文化之间做出精妙的平衡把控。

原创是“音乐厦门”的关键词,但深知市场与音乐之间甘苦的杨慕坦言,如果简单地把原创产品直接推向市场“肯定会死”,为了吸引观众,必须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翻唱带动原创、由主流带动小众;此外,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要有企业的支持以及盈利模式,但过度商业化无疑又会危及文化的独立性和创作质量。

“首先要化整为零,把‘音乐厦门’的品牌、创作和演出资源消化到日常表演中;其后会尝试与有文化理想的大企业合作共同推出类似故事音乐会的活动;而在大型音乐节的策划中,我们还会进行更加开放式的招商。”这是郭肖华构想的商业模式路径图。

而在唱片工业乏力,文化需求分众化、长尾化的当下,“音乐厦门”能够复制民谣运动的热潮吗?“我们当然不奢求用一种音乐形态复制当年全民式的狂热。”郭肖华展望,“音乐厦门”将分别行销不同的音乐风格,黏性吸引各种受众群,例如用街头式的公益表演吸引年轻群体,用狂欢式的沙滩音乐节吸引流浪独立音乐人,用故事音乐会吸引有一定消费能力的中年观众……

目前,“音乐厦门”仍然处于公益化运作的阶段,日常表演基本依靠几十名稳定义工支撑。“作为一项带有公益性质的事业,未来必须要借助政府的力量,而厦门市相关部门也希望给予支持,但目前还没有可供参照的扶持模式和通道。”郭肖华建议,“音乐厦门”完全可以借鉴厦门国际马拉松的形式,由一家大型国企作为长期固定的合作伙伴,“让"音乐厦门"成为精神的马拉松。”

无论如何,被所有“音乐厦门”发起人都认同的一个判断是—“音乐厦门”需要商业,但最重要的是对音乐的坚持和深耕细作,不管有没有外界支持,都要坚守音乐的文化品性。

在署名为“老兵杨慕”的公开信中,杨慕这样吐露心扉:“我需要大家的帮忙,让这件事更有影响力,我需要伙伴,需要大家一起贡献智慧,让很多值得推广的音乐重新被发现,让音乐市场出现一股清流,让华语歌曲市场多一种声音,多一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