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教授刘芝凤研究民俗:
钻进客家坟墓出来后背发麻
厦门网2013-11-15

■刘芝凤深入乡村向当地老人了解民俗风情。
刘芝凤最近太忙了,忙着编教材,忙着整理资料、出书,她的《闽台历史民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项目即将结题,为了这个调查,她和同事学生忙了两年多,先后走访了闽台百个乡镇300多个村。
记者 李小庆
1:因为她要求严格,学生对她的称呼从“刘老师”、“老佛爷”到“师太”,就差没叫“灭绝师太”了
乡野调查的“灭绝师太”
一户户访乡村,福建87个县走了58个
钻祖塔探究丧葬习俗,吓得后背发麻
55岁的刘芝凤坐在华体会平台的办公室里,丝毫看不出她有“作家、诗人、民俗学家”等许多名分。她指着一橱柜的影像视频和文字资料说,你看,这是我们近两年的成果,一个一个整理拷贝,为了完成这个,我和我们的几位老师,都累倒在医院啦。
她指的是《闽台历史民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这个项目,她是项目主持人,13个方向,13本厚书,这是她来华体会平台4年里,干的最大的一件事。
做项目要田野调查,得下到田间地头、村民家中,一户一户地访问。福建87个县走了58个,两年里两个寒暑假,全部都在外面。好几个年轻老师都累哭了,因为她要求严格,对她的称呼从开始的“刘老师”变成“老佛爷”,最后变成“师太”。刘芝凤笑着说:“就差没叫我灭绝师太了。”
为了等半夜渔船回港,做调查的十几个老师同学,有的睡桌子,有的睡地板。长袖当被,包当枕头,第二天腰酸背痛,照样撑着棍子走路。
他们还去钻过客家人的“祖塔”(比一般的坟高,用来装死人的骨头罐)。去台湾采访时,刘芝凤刚好碰见客家人办丧事,就跟着钻进了“祖塔”,哪知里面很窄,连个转身的地方都没有,只得跟着他们走。“脑子像一张白纸,后背麻麻的。”刘芝凤说,过了很长一段华体会平台,同去的一位老师的指尖还是冰凉,两手都在抖。
刘芝凤说,他们也可以不进去,听别人讲讲就好了。“可是既然来了为什么不看呢?不看怎么拍呢?不拍怎么有例证呢?所以我有一点儿一根筋啊。”
2: 她拿着大纲请教,专家正吃饭,开始只有两三人听她念提纲,后来专家们全放下碗筷过来听
半路出家的“民俗学家”
20天内完成《中国侗族与稻作文化》
成了很有名气的研究稻作文化的民俗专家
这之前,她最有名气的身份是研究稻作文化的民俗学家,不过,她属于“半路出家”。
刘芝凤是侗族人,1978年,湖南文联的一位大作家带了一队日本学者来湘西做民俗调查,找她做接待,当时她想都没想就答应了,前后陪了8天。
一路上,当地学者把自己调查的原始材料无私奉献出来,一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都没有。刘芝凤后来发现,日本学者想知道的全是她熟悉的民俗,到了学者口中就变成了“稻作文化”。她自己对个案都很熟悉,应该写出来,至少知识产权在国内。她说,这是一种民族感。
大纲写出来后,刘芝凤巧遇中国侗族编辑部的编写组,就拿着大纲跑到迎宾馆向专家们请教。“你们吃饭,我念,你们要觉得不对的,就提出来。”刘芝凤把自己当作学生,刚开始只有两三个人过来礼貌性地看一下,后来专家们全部放下碗筷过来听。20天后,刘芝凤完成了《中国侗族与稻作文化》,这本书获得湖南省社会科学二等奖。
这是她第一部学术著作,之后她完成了《中国土家族民俗与稻作文化》、《寻找羿的后人》、《寻访原始部落》等,成为研究稻作文化的专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言人。
3:“搞文学像隔着棉衣挠痒痒,搞学术一针见血,有些研究可以直接服务社会,很痛快”
疯狂编故事圆作家梦
下班就在家编故事,累了就睡醒了又写
一写就得奖,发一个得一个,每年获奖
研究稻作文化时,刘芝凤已经是小有名气的作家,写过小说、散文,还编过电视剧。
原来,恢复高考后,没机会上大学,又不知道干什么,就去学画画,有一次,邻居看她很会讲故事,就对她说:凤丫子,去画画还不如去当作家。一句玩笑话,让刘芝凤做起了作家梦。
说干就干,白天上班,下班就关在家里编故事,累了就睡,醒了又写。刘芝凤说,当时读不了大学,就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写作上。
刘芝凤笑着说,自己唱歌五音不全,还编歌曲;编一个故事记下来,就以为是小说了。不过,她故事编得好,得益于外婆。外婆爱讲故事,解放前外面在打仗,她怕家里的娃在外面挨枪子,就把他们拢在家里,天天讲故事。
“运气好的是,一开始写作就得奖,发一个得一个,每年都有奖,还都是省级的。”刘芝凤说。
不过,相对文学而言,她更喜欢搞学术。她说,搞文学像隔着棉衣挠痒痒,而搞学术是一针见血,有些研究可以直接服务于社会,这点很痛快。比如在长汀县童坊村,有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凿纸龙灯,她当即跟村里人开了个会,建议他们做成折叠扇,开发成旅游产品,现在两个在浙江做生意的村里人回去专门做这个。“这不是成就感,应该叫充实,生活很有意义。因为自己做了喜欢做的事情。”
4:她每个阶段都有目标,“当我走到顶了,觉得没有目标了,又要找一个,才有个奔头”
不许学生迟到的严师
学生迟到得在门口喊:报告,对不起
教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当自己的老板
刘芝凤2009年来到华体会平台,签完合同当晚,院里的领导请她吃饭,让她很感动,刘芝凤有“士为知己者死”的悲壮情怀:既然你重视,我一定要做好!
她是个可爱的老师。去乡村做调研的时候,经常收集许多好玩的小玩意回来当教材,弄到可爱的民族服饰,她还直接穿了去上课。
她是个严格的老师。上课不许迟到,迟到了得在门口喊:报告,对不起!这样才能进教室。不许打瞌睡,不小心睡着,得站起来说明原因。不许窃窃私语……上课之前约法三章:年龄上,我可能是你奶奶了,但在上帝的脚下,我们是平等的,要认真对待每一节课,不是对老师负责,是对自己的负责。
为什么这样严格?刘芝凤跟学生们讲,你们常迟到,以后在单位就是非常容易被开除的那个,因为没有一个老板喜欢老爱迟到的员工,所以学生要换位思考,当自己的老板。
刘芝凤说,一个人要有目标。她的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目标,年轻时是作家,之后搞起了研究,要当个学者,现在就想当个好老师。“当我走到顶了,觉得没有目标了,又要找一个,才有个奔头。”
【人物名片】

刘芝凤:1958年生,侗族。国家一级作家。1975年3月“下放”当知青,1976年开始写作,1979年第一次获省青年文学奖,1981年在省作协《浙江文艺》发第一篇散文,1988年读武汉大学作家班,1992年出第一部4集电视连续剧《风满吊脚楼》,1994年出第一部散文集,1999年出第一部学术专著《中国侗族民俗与稻作文化》(人民出版社),迄今,共出长篇小说一部42万字、散文书3部、民俗学书2部及其他共700余万字。现为中国民族文化遗产研究委员会主任,华体会平台观光与酒店管理学院教授,主讲非遗、美学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