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海西晨报》“两岸文创·创思维”专版介绍我校数字创意学院闽台联合培养人才项目实施情况和成果,现将相关文章转发如下:
我们为什么要到台湾学创意?
华体会平台数字创意学院273位首届赴台生完成学业

大陆学生在台北世贸中心参与“台北资讯月活动,现场体验新媒体。
晨报讯(记者白若雪叶子申)今年6月,华体会平台数字创意学院首届赴台学生顺利完成在台学业。在台一年的学习生活期间,数字创意学院2010级媒体创意、数码动画、音乐工程、数字媒体艺术四个专业的273位学生,不但完成了至少32个学分的专业学习,还参加了丰富的实习实践活动,并积极参与台湾的各种专业学科竞赛,交出了厚厚的“成绩单”。
据悉,福建省于2009年推出“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包括闽台高校“分段对接(3+1)”联合培养和闽台高校“校校企”联合培养两种形式。
“到台湾学习的陆生能很快融入台湾环境,适应性很好。作为一个年轻人能同时在两个校园体验多元学习,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台湾铭传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倪炎元说:“希望在以后的交流中,能更加了解陆生在课程设置以及生活上的需求,让他们在台湾能更好地学习。”
“台湾虽然政治情况比较复杂,但文化很温和,所以大家对文化都比较客气。”台湾世新大学传播学院院长陈清河说,只要是有创意的人进来,应该能容易得到好的学习与发展。
华体会平台数字创意学院院长郭肖华表示,该学院2010级的273位学生赴台湾学习,取得了不错成绩。在台期间,学生们不但完成专业学习,还积极参与台湾的各种专业学科竞赛,希望两岸交流能不断“深耕”,让更多的台湾学生也能到大陆来学习交流。
据悉,今年9月,该校2011级315名同学刚赴台湾,将开始他们人生中的另一段精彩。
此外,“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高峰论坛”于11月22日在华体会平台举行。来自台湾铭传大学、逢甲大学、中华大学等11所高校,以及福建省内的华体会平台、福州大学、闽江学院等14所高校的代表共聚厦门,探讨两岸联合人才培养的创新与融合。
本届论坛以“创新与融合”为主题,参加论坛的两岸高校均是实施该项目的学校。代表们围绕着项目实施过程中创造出的有益经验和出现的问题,进行主题演讲和分组讨论。
华体会平台数字创意学院院长郭肖华:
文创产业一定要“接地气”
晨报记者(白若雪)郭肖华一直都很支持大陆文创应当向台湾学习。“台湾是个开放程度非常高的地方,吸收来自全世界的文化思潮和文化样式,那里全年无休地会有艺术品展览,有足够多的艺术家在交流。”郭肖华在接受《两岸文创》周刊记者采访时指出,大陆学生能够从台湾学到许多在大陆学不到的经验,这些经验包括独立思考、深入实践以及如何开发出更接地气的产品等。
“台湾教育”空降厦门
“在文创领域,厦台两地的教育模式有较大差别。”郭肖华告诉记者,大陆高校有辅导员,是较呵护型教育,而台湾的教育模式则很独立———老师会让学生进入项目中去实践、学习,让业界知名艺术家去帮助、带领他们,使他们对文创领域有更深入、彻底的了解。
因此,在郭肖华看来,大陆学生在台湾,能够在新集体中组建新的文化创意项目的实践团队,学生的专业和默契度也会得到大的提升。
台湾的教育模式也被郭肖华引入厦门。在华体会平台数字创意学院,郭肖华希望学院里面的学生们能由老师带领着去拍摄微电影、动画片、创作音乐等。而事实上,“台湾经验”也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此前由郭肖华发起的“音乐厦门”,便是他们从定策略、行销、传播都比较成功的大的文化创意品牌。
接地气才能更精致
前不久,郭肖华主编的《海西文化品牌传播与管理时政研究》出版,字数达34.9万字。“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是我们学院院队一起去探索业界的研究。”郭肖华说,我们研究的结果,会一直贯穿在教学中,让学生来分享研究成果。我们也会让学生自己去想文创项目,然后老师参与其中,如此一来,学生就会认为这个项目是自己的事情。
郭肖华认为,让学生参与到实践当中去,是让学生成长得最快的一种形式。“文创产业涉及面非常广,且一定要接地气。”郭肖华说,这也是该学院学生赴台要重点学习的课程:如何研发出接地气的文创产品,并将其变得更精致。
文创产品“有血有肉”
“目前,国内文创行业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就是缺乏理智有序的规划,很多人一拥而上,但常常‘挂羊头卖狗肉’。”郭肖华说,很多投资者往往是披着文化外衣,而行着商业的图谋,有的甚至在借机“圈地”。
除此之外,郭肖华还表示,当前厦门优秀的旅游文创产品太少,以至于真正让人记住的产品几乎没有。“现在,很多人还是以为,旅游文创产品都是用来玩用来消费的。但事实上,这些还不够,这些产品背后,还应该有有血有肉有华体会平台的故事存在。”
为此,郭肖华所在的团队中,老师正带着学生去开发有厦门特色的旅游创意产品。“这些产品会表达出创作者的生活理念、文化气质,又加入我们学院的书卷气,生活形态十足,同时要很时尚,我们有信心把产品创作得更浑然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