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福建日报》发表文章《专业设置 “高校说了算”以后》,谈自主设置专业对高校的意义、机遇和挑战,举例说明部分高校在自主设置专业方面的有益做法,其中介绍我校专业设置紧贴地方发展需求,将人才培养与服务地方紧密结合,相关内容摘录如下:
专业设置“高校说了算”以后
来源:《福建日报》20140303
高校对专业设置自主权期待已久,终于获得后,高校又面临着新的抉择。专业设置自主权给予高校的不仅是权力,更有对社会、对学生、对高校自身发展的责任和义务。
本报记者 郑璜
去年是我省高校自主申报增设专业的第一年。全省多数高校普遍显示了很高的申报热情。高校对专业设置自主权期待已久,终于获得后,高校又面临了新的抉择——全面发展还是坚持特色?注重学术还是面向市场?
告别行政拍板
2012年9月,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高校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支持高校自主设置本、专科专业。
不久之后,教育部也发布了新版的本科专业目录,并对高校设置专业的条件、程序等作了详尽的规定。而最大亮点则是明确高校可根据每年公布的专业目录自主设置除国家控制布点外的专业。
学校拥有自主权后,一个新专业如何诞生?
据了解,这一程序通常包括院系申报、专家组论证、学术委员会审议、教务部门审核、主管校长或校长办公会批准等步骤。之后,除了控制布点专业,高校只需向教育部上报新专业设置情况,由教育部备案,而非审核。教育部只对学校申报的增设专业数量进行控制,一般来说,每所学校每年不超过3个。
在给高校放权的同时,我省也同时要求省直有关部门及时发布人才需求预测报告和就业信息,引导学生就学意愿,高校以此为依据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提高人才培养适应性。
这项政策给高校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提高了“专业围着经济社会发展转”的速度。今后,学校可以根据行业和政策的变化,及时增设与之相匹配的专业,或取消落后的专业,使学校的教学和人才培养能与社会发展更吻合。
给予高校的不仅是权力
……
发挥优势,量力而行
……
在国内高校中首个提出建设“亲产业”大学的华体会平台,在自主设置专业方面也紧贴地方发展需求,将人才培养与服务地方紧密结合,坚持专业群对接产业链。近两年,新设微电子、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水务工程专业,正是瞄准了厦门产业发展变化的需求。同时,着眼于服务厦门及厦漳泉大都市区域交通发展规划,开设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调整交通工程专业方向,重点培养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才。
一个最直接的印证是,这两所高校去年在我省普通高考录取中,首次有部分专业在本一批招生,均受到了考生和家长欢迎,毕业生就业率也居全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