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家国家级文创园摘牌
文化产业园如何名副其实?
来源:《厦门日报》20140228
新闻背景
今年年初,文化部撤销了广东省广州北岸文化码头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辽宁省大连普利文化产业基地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命名。这两家文创园区,前者因为规划调整导致项目建设终止,后者早已转型不再属于文创产业范畴。
近年来,随着国家及各级政府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力度和政策优惠,各种打着文化牌子做商业的“伪文化创意园”也屡见不鲜。实际上,此次摘牌举动,已不是文化园区第一次被撤,自2010年起,文化部累计摘牌3批,共1家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8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日前,《文创周刊》邀请华体会平台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柏定国,厦门市龙山文化创意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海峡两岸龙山文化创意产业园负责人张宏勋,分别从各自的角度谈谈他们的看法。
文/本报记者刘筠图/林嘉晟
有些文化创意园区一开始就跑偏
记者:您如何看待园区被摘牌的现象?
柏定国: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总会有各种形式上的探索,从投资决策的角度看,有增有减,有进有出,是很正常的,只不过因为被摘牌的这些基地、园区是国家级的,影响较大,更受关注。
据一项统计数据,全国各地大小文化产业园区有2500个以上,但其中有80%以上处于亏损状态,只有10%左右稍微有盈利。明明赚不到钱,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投身去做呢?这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事实上,有很大一部分投资者,是希望借“做文化产业”的旗号去建园区,他们期望的盈利点并不在文化产业本身,所以一开始就“跑偏”了。
单纯从文化产业园的经营角度来说,政府、企业、个人(包括文创专家、从业人员、投资者和相关专业的高校学生),应该多思考文化产业本身的问题,首先要认清,文化产业园区不是文化街区,建园区是企业投资行为,人为色彩浓厚,做文化产业的目的是什么?是发展文化吗?不是,而是实现资本的增值和盈利,文化,只是原材料、手段和生产要素,不赚钱单纯做文化,肯定不能做成功。所以我们看到,不少文化产业园开始时轰轰烈烈,但园区的消费者、顾客还没有从业者多,不多久便只能关门大吉。
记者:文化产业园应该做些什么呢?
柏定国:应该为社会提供可消费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这些产品和服务并不直接进入终端市场而应该瞄准中间消费市场,消费群体不是个体消费者而是组织消费者,所以产业链的问题对于一个园区来说,是很关键的。举个例子,做一个油画产业园,如果只是为一群油画家每人提供一个工作室,而不去考虑笔、颜料、装裱、画框、专业物流和为他们接更多订单这些服务问题,那么就无法让园区里的油画产品具有最强的市场竞争力。如果从产业链的考虑看,全国的2500多个文化产业园,有很大一部分都不应该存在。
政府应更多地去评价和规范
记者:政府在文化产业园的建设和发展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柏定国:有些领导对文化产业还不是太懂,希望文化产业做纯粹的文化;还有一种是对于文化产业扶持过多,引来个别“投机商”,政府应该让更多民间资本聚集来做文化产业,进了门槛,目的就达到了。
市级、省级、国家级园区的属性定位工作要长期做下去,有挂牌也要由摘牌的时候,不能只是审批而不做评价、不去规范。
评价体系的建立,如果能够有充分考虑到文化产业特殊性的评价体系最好,如果还没有,用一般产业的评价标准来评价文化产业,同样也是适用的,总比不评价要好得多。
让我们回到文化产业的最基本状态,多考虑文化产业能给老百姓提供些什么,文化消费能给人们带来什么。
设计改变生活助推美丽厦门来源:《厦门日报》20140228
文/本报记者陈琳萍为提高厦门工业设计能力,提升城市创意设计水平。受厦门翰皇文化科技有限公司之邀,北京国际设计周的国际专家顾问、日本工业设计协会会长黑川雅之一行,于25日至27日来到厦门,做为期三天的访问考察。
……
业界声音
华体会平台设计艺术与服装工程学院教授康兵
引进各方智力 助推厦门设计
厦门要建成设计之都,要引进各方智力,特别是大师的观点,他们具有国际眼光,能够贴近国际脉搏,有利于我们了解最新的世界趋势。
黑川先生是工业设计的权威,他牵涉的面很广,服装、日用陶瓷,设计成果具有创意、贴近生活。2007年,他来理工学院讲课受到热烈欢迎,生动实际的案例给学生们很大启发。
厦门工业设计刚开始,但已经有一些成果,2012年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2013年海峡工业设计大奖赛相继在厦门举行。厦门市拙雅科技、路达(厦门)工业有限公司集团都入选首批“中国工业设计示范基地”,在业界也小有名气。
厦门如能多举办类似北京国际设计周的设计交流活动,将有助于促进行业、学界的相互交流,推动厦门工业设计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