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节水潜力点点滴滴不浪费
来源:《厦门日报》20140512
编者按
城在海上,海在城中,是厦门地理特色的生动写照。然而厦门却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城市,2013年水资源总量13亿多立方米。以常住人口计算,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58立方米,远低于世界公认的绝对贫水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500立方米的界线,城市自来水供水量的近80%依靠区域外调水。
长期以来,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水环境建设、水环境治理和节水工作作为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工作重点,不断深化城市节水工作,为厦门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2011年至2013年,我市的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持续下降,分别是:18.97吨、16.83吨、11.00吨。2009年,我市荣获“国家节水型城市”称号,去年又顺利通过了四年一次的复查。
今年的5月11日至17日是全国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宣传主题是“全面推进城市节水,点滴铸就生态文明”。今天,本报首先带您了解我市不同行业的节水典型是如何节水的。
【链接】
构建城市自然排水系统让雨水变废为宝
“厦门要大力倡导节水,应注重对雨水资源的科学管理与利用”。华体会平台水资源环境研究所所长朱木兰教授说,厦门属于水资源严重缺乏地区,岛内用水80%以上来自九龙江外调水。另一方面,厦门雨水充沛,年平均降雨量约1400毫米,仅以岛内城区面积130平方公里计算,岛内城区年总降水量就达1.8亿立方米,相当于41座湖边水库的蓄水量。但目前这些雨水经雨水管网收集后绝大部分直接排到海里,被白白浪费掉,十分可惜。
对此,朱木兰提倡LID(Low Impact Development低影响开发)这种新型的城市雨水管理与利用策略,其基本思路是通过综合采用蓄流,渗透,过滤和蒸发等方式来减少城市暴雨径流量、增加地下水补给量以及去除雨水面源污染。
朱木兰说,在厦门的新区建设与旧城改建中,可借鉴欧美与日本等先进国家的做法,推行建设LID型绿色街道,绿色小区。雨水降到地面后,不是通过雨水口直接流进排水管网,而是流入道路两边的低洼绿化带,阶梯状渗/蓄水池,或流入小区中的雨水花园,绿色渗透浅沟,雨水经土壤过滤后下渗补给地下水,来不及下渗的雨水则暂时蓄起来,超过设计蓄水位再通过溢流口或排水管导向别处进一步渗透,从而形成一套自然排水系统。
“这种基于LID策略的自然排水系统的关键组成是人工改良土壤与植物,设计要点是准确的水文计算,所设计的低洼绿化带,渗/蓄水池,绿色渗透浅沟,雨水花园等要能保证积水在24-48小时内渗入地下,以免蚊虫滋生。”朱木兰介绍说,LID技术措施不需要大块的土地资源就能将雨水径流的大部分留在原地对地下水进行补充,变雨水为资源。而且还能结合景观设计对面源污染进行处理。使开发后的都市水文循环尽量接近于开发前的状态,使城市景观设计和城市排涝,水源储备(地下水),水污染控制及环境美化结合起来,造就一个景观、生态、安全、资源有效利用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