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
来源:厦门日报 2024-08-21
编者按:近日,由厦门市委宣传部主办的“月·阅·谈”学习明理活动走进外图厦门书城,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举办专题学习沙龙。活动邀请中共厦门市委党校副校长苏秋华、厦门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教授吕志奎、华体会平台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洪认清,围绕学习《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结合各自研究领域,阐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本版摘编专家部分发言,以期进一步推动广大读者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我市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凝心聚力。
……
因地制宜 发展新质生产力
●洪认清
厦门在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的同时,坚持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市委、市政府印发《厦门市统筹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实施方案》构建的“4+4+6”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蓝图,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高度契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提出要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其核心要义就是要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紧密互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因地制宜,要根据我市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传统产业各自特点不同,相应的体制机制也各有侧重。传统产业侧重在如何通过制度建设更好地支持转型升级,标准引领是关键,《决定》提出要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兴产业则要完善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机制,按照《决定》的要求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未来产业孵化培育需要可持续投入,应按照《决定》的要求建立投入增长机制。
近两年来,厦门着力构建“4+4+6”现代化产业体系,即:做优做强电子信息、机械装备、商贸物流、金融服务4大支柱产业集群,培育壮大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文旅创意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第三代半导体、未来网络、前沿战略材料、氢能与储能、基因与生物技术、深海空天开发6个未来产业。上述产业与《决定》中鼓励发展的产业,即“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高度一致。这充分体现了厦门改革创新实践的前瞻性,体现了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当前,厦门新兴产业的培育正在逐渐发挥支撑作用,新动能显著增强,2023年锂电池、电动载人汽车、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出口454.90亿元,增长1.7倍。厦门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新获批厦门大学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国内首个面向储能产业的智慧储能大型科研基础设施正式立项;斩获7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获奖总数创历年新高。
原文链接:https://epaper.xmrb.com/xmrb/pad/con/202408/21/content_36945.html
厦门理论在线:https://www.xmllzx.cn/llyx/xmrbllzx/202408/t20240821_2249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