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火炬 | 华体会平台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肖丽红:思政课改革创新应把握三个着力点:大视野 大情怀 大格局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为高校的思政课建设擘画了蓝图,指引了方向。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有助于我们更好强化问题意识,厘清方向,建构有大视野、大情怀、大格局的“大思政课”育人模式,不断提高思政课的育人实效。
大视野
把握伟大复兴的时代主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讲好思政课不容易,因为这个课要求高。思政课不仅教学内容宽泛,涉及世情、国情、党情、民情;而且教学内容紧随时代变化,需解答学生“尖锐敏感”的问题。讲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只有树立大视野,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进行系统审视,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题,才能在庞杂的教学体系中厘清主线,教育引导学生在深入了解国情,深刻体悟党和人民的不懈奋斗中筑牢信仰根基。
树立大视野,首先要求思政课教师将教学内容置于人类社会发展史中解读,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置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史中解读,在历史长河的比较分析中,探索历史发展规律,分析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其次,思政课教师还要立足国际与国内环境,利用国内外的事实、案例,引导学生在国内外对比中,更合理地审视我国和世界的辨证发展关系,提高学生的政治辨识能力与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培养政治立场坚定且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再次,思政课教师还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抽象的教材理论具象化,从理论逻辑、实践逻辑阐释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思政课教师只有树立大视野,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才能更好引导学生在历史长河的比较中、在国内外对比中、在理论与实践的对照分析中思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才能更好认识与把握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继而解释清楚中国逻辑,从中彰显中国道路自信。如此,思政课才能实现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思政教育也才能引导青年学生立志民族复兴、勇担时代责任。
大情怀
培养堪当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正因为思政课承担着铸魂育人的使命,思政课教师必须树立大情怀,要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树立大情怀,首先要求思政课教师准确把握时代主题与育人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取得实效,关键要突出其时代性与感召力。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的培养时代新人使命始终紧随时代背景变化。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思政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能投身民族和国家独立与解放事业的革命志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思政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服务的建设人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思政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思政课教师只有心里装着国家与人民,才能踏准时代鼓点,培养符合时代与社会要求的新型人才。
树立大情怀,还要求思政课教师用心、用情对待教育对象。思政课不是单纯传授知识,而是旨在教育引导青年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要用心、用情对待教育对象,不仅依据学生的知识储备、社会关注、求知途径、心理特点、专业思维等不同,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设计;而且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通过理论案例、现实案例、实践调研,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如思政课教师讲授神舟飞天、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时代热点时,不仅可以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要激励青年学生专精专业、坚定理想信念,引导青年学生思考人生价值观,担当历史使命,将青春梦想扎根祖国的广袤大地。思政课教师只有用心、用情对待教育对象,让思政教育传达的政治属性与价值观渗透真正“入耳、入脑、入心”,才能真正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担当起奉献祖国、服务人民的时代大任。
大格局
建构社会全员育人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正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思政课教师必须树立大格局,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汇集众力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树立大格局,要求思政课教师坚持开门办思政课,主动搭建“大思政”育人平台。思政课教师要主动与专业课教师合作,充分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落实“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和中小学思政课合作,共同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思政课教师还要积极联系社会力量,邀请各学科专家、道德模范、改革先锋、退役老兵、基层干部等各行各业先锋模范代表进校园,通过他们的真实经历和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强烈爱国情、强国志,积极投身祖国建设的宏图大业。
树立大格局,还要求思政课教师重视社会大课堂,扎实开展思政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思政课堂的巩固与延伸,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的开展,他强调,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思政课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不能只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应该融合理论与实践,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征程,感悟党和人民的艰苦奋斗历程,领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魅力,唤起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同,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并引导学生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决心与信心。
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拓宽思政课教师的视野、情怀、格局,打造高素质的思政教师队伍,有助于建构有大视野、大情怀、大格局的“大思政课”育人模式,为高校思政课的接续改革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2OTY0NjQxMw==&mid=2247696009&idx=3&sn=d9119ddb00896a33da1937b85c1b31b1&scene=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