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火炬 | 华体会平台马克思主义学院彭陈:“视野要广”是思政课教师的核心素养
来源:福建高校思政网 2024-03-12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广大思政课教师要常学常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素养要求,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持续提升育人能力。其中“视野要广”作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核心素养,不仅是新时代对思政课教师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代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进而论之,“视野要广”要求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具有宽广的知识视野,还要具备开阔的国际视野,更要具有深邃的历史视野。
宽广的知识视野
所谓宽广的知识视野,是指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拥有扎实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还要广泛涉猎哲学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以此满足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需求,也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体差异性。
要具有扎实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功底。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不仅是一名思政课教师的必备素质,还是保持政治上清醒坚定的前提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他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理论依据。如果没有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分析和学理阐释,就无法将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讲透彻、说明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教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理、启智润心、激昂斗志。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善于切入社会热点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加以分析和探讨,使学生在问题分析中领悟科学理论的真谛,最终达到明辨是非善恶的育人目的。
要广泛涉猎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知识。思政课教师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自身的看家本领,并在此基础上主动学习其他社会科学课程的理论知识,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知识熏陶有机结合起来,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鲜活的实践素材,从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解力和阐释力。特别是当前的大学生成长于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他们所接触的信息范围广、传播速度快。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要以价值引领为主要教学目的,以深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社会阅历滋养学生,展现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人文情怀与社会关怀。
要对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学科的学术热点通常蕴藏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前进方向和时代前沿,通过对科学家精神、科学家典型以及科技成果辉煌成就等相关内容的系统阐释与理论阐发,将其所蕴含的理论知识和价值观念融入相关课程的讲授当中,从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由上层设计转化为具体实践,充分彰显自然科学课程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
开阔的国际视野
所谓开阔的国际视野,是指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国际眼光或国际视角,能够立足全球视角去观察和处理各种现象和问题,准确把握中国以及其他各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中的各种定位和角色。
要全面了解当前的世界状况。当前中华民族正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向伟大复兴的历史目标激浪勇进,国际变局与国内大局相互激荡、相互影响,前所未有地紧密交织在一起。当今世界,不仅是一个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经济结构不断调整、社会结构不断变化的时代,还是一个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对此,思政课教师要深刻认识、准确把握当前的世界状况,帮助学生正确评判各国行为的是非曲直,准确了解当前的国际形势。
要全面了解当前的世界问题。当前,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人类面临许多共同的问题挑战,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差距扩大、恐怖主义盛行、环境问题恶化、网络安全问题等日益凸显。思政课教师全面了解当今世界的国际形势以及发展趋势后授课,有助于学生了解一个客观、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并认真思考个人成长成才与社会进步发展、国家繁荣昌盛之间的内在契合,帮助大学生树立居安思危的责任意识和树立世界眼光、国际视野。
要全面了解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放眼国际交往,各个国家只有和睦相处、合作共赢,才能取得繁荣发展。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与日俱增,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发言权和话语权也日益提升,这不仅为我国的发展带来了时代机遇,同时也带来了风险挑战。对此,思政课教师必须对我国目前所处的国际形势和发展机遇有所了解,使学生在全球视野中认识中国,在与世界共同发展的大国担当中把握未来之中国,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强化时代使命担当。
深邃的历史视野
所谓深邃的历史视野,是指思政课教师要能回顾过往,挖掘历史史料,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大势,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历史,明确前进方向。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广大思政课教师要善于运用历史思维、总结历史经验,从中汲取思想养分和智慧力量。因此,思政课教师要拥有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历史素养。
基本的历史知识指的是思政课教师要联系中华文明史讲清楚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讲清楚社会主义运动的前进方向,联系中国近代以来奋斗史讲清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联系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程,讲清党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使命,要对各类基本历史事实有着较为全面准确的理论认知,使学生从党的奋斗历程中汲取思想智慧和前进力量。
历史素养指的是教师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历史事实、总结历史规律。进一步说,思政课教师要深入了解并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科学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背景、主要内容、时代价值等基本理论问题,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党中央精神,熟悉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掌握最新理论,不断加强自身思想政治建设,提高辨别政治是非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铸魂育人,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矢志贡献国家和人民。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特点就是让学生领悟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重要方法,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提升知识能力和实践素养,努力成为担任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2OTY0NjQxMw==&mid=2247696115&idx=4&sn=e225b1f17dbacba03146f76620b6e532&scene=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