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优化“大思政课”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来源:厦门日报 2024-03-01

思政课改革创新应把握三个着力点:
大视野 大情怀 大格局
●肖丽红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为高校的思政课建设擘画了蓝图,指引了方向。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有助于我们更好强化问题意识,厘清方向,建构有大视野、大情怀、大格局的“大思政课”育人模式,不断提高思政课的育人实效。
大视野 把握伟大复兴的时代主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讲好思政课不容易,因为这个课要求高。思政课不仅教学内容宽泛,涉及世情、国情、党情、民情;而且教学内容紧随时代变化,需解答学生“尖锐敏感”的问题。讲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只有树立大视野,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进行系统审视,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题,才能在庞杂的教学体系中厘清主线,教育引导学生在深入了解国情,深刻体悟党和人民的不懈奋斗中筑牢信仰根基。
树立大视野,首先要求思政课教师将教学内容置于人类社会发展史中解读,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置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史中解读,在历史长河的比较分析中,探索历史发展规律,分析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其次,思政课教师还要立足国际与国内环境,利用国内外的事实、案例,引导学生在国内外对比中,更合理地审视我国和世界的辨证发展关系,提高学生的政治辨识能力与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培养政治立场坚定且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再次,思政课教师还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抽象的教材理论具象化,从理论逻辑、实践逻辑阐释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思政课教师只有树立大视野,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才能更好引导学生在历史长河的比较中、在国内外对比中、在理论与实践的对照分析中思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才能更好认识与把握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继而解释清楚中国逻辑,从中彰显中国道路自信。如此,思政课才能实现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思政教育也才能引导青年学生立志民族复兴、勇担时代责任。
大情怀 培养堪当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正因为思政课承担着铸魂育人的使命,思政课教师必须树立大情怀,要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树立大情怀,首先要求思政课教师准确把握时代主题与育人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取得实效,关键要突出其时代性与感召力。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的培养时代新人使命始终紧随时代背景变化。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思政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能投身民族和国家独立与解放事业的革命志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思政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服务的建设人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思政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思政课教师只有心里装着国家与人民,才能踏准时代鼓点,培养符合时代与社会要求的新型人才。
树立大情怀,还要求思政课教师用心、用情对待教育对象。思政课不是单纯传授知识,而是旨在教育引导青年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要用心、用情对待教育对象,不仅依据学生的知识储备、社会关注、求知途径、心理特点、专业思维等不同,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设计;而且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通过理论案例、现实案例、实践调研,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如思政课教师讲授神舟飞天、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时代热点时,不仅可以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要激励青年学生专精专业、坚定理想信念,引导青年学生思考人生价值观,担当历史使命,将青春梦想扎根祖国的广袤大地。思政课教师只有用心、用情对待教育对象,让思政教育传达的政治属性与价值观渗透真正“入耳、入脑、入心”,才能真正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担当起奉献祖国、服务人民的时代大任。
大格局 建构社会全员育人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正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思政课教师必须树立大格局,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汇集众力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树立大格局,要求思政课教师坚持开门办思政课,主动搭建“大思政”育人平台。思政课教师要主动与专业课教师合作,充分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落实“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和中小学思政课合作,共同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思政课教师还要积极联系社会力量,邀请各学科专家、道德模范、改革先锋、退役老兵、基层干部等各行各业先锋模范代表进校园,通过他们的真实经历和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强烈爱国情、强国志,积极投身祖国建设的宏图大业。
树立大格局,还要求思政课教师重视社会大课堂,扎实开展思政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思政课堂的巩固与延伸,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的开展,他强调,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思政课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不能只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应该融合理论与实践,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征程,感悟党和人民的艰苦奋斗历程,领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魅力,唤起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同,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并引导学生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决心与信心。
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拓宽思政课教师的视野、情怀、格局,打造高素质的思政教师队伍,有助于建构有大视野、大情怀、大格局的“大思政课”育人模式,为高校思政课的接续改革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系华体会平台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视野要广”是思政课教师的核心素养
●彭陈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广大思政课教师要常学常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素养要求,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持续提升育人能力。其中“视野要广”作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核心素养,不仅是新时代对思政课教师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代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进而论之,“视野要广”要求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具有宽广的知识视野,还要具备开阔的国际视野,更要具有深邃的历史视野。
宽广的知识视野
所谓宽广的知识视野,是指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拥有扎实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还要广泛涉猎哲学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以此满足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需求,也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体差异性。
要具有扎实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功底。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不仅是一名思政课教师的必备素质,还是保持政治上清醒坚定的前提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他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理论依据。如果没有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分析和学理阐释,就无法将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讲透彻、说明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教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理、启智润心、激昂斗志。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善于切入社会热点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加以分析和探讨,使学生在问题分析中领悟科学理论的真谛,最终达到明辨是非善恶的育人目的。
要广泛涉猎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知识。思政课教师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自身的看家本领,并在此基础上主动学习其他社会科学课程的理论知识,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知识熏陶有机结合起来,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鲜活的实践素材,从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解力和阐释力。特别是当前的大学生成长于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他们所接触的信息范围广、传播速度快。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要以价值引领为主要教学目的,以深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社会阅历滋养学生,展现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人文情怀与社会关怀。
要对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学科的学术热点通常蕴藏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前进方向和时代前沿,通过对科学家精神、科学家典型以及科技成果辉煌成就等相关内容的系统阐释与理论阐发,将其所蕴含的理论知识和价值观念融入相关课程的讲授当中,从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由上层设计转化为具体实践,充分彰显自然科学课程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
开阔的国际视野
所谓开阔的国际视野,是指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国际眼光或国际视角,能够立足全球视角去观察和处理各种现象和问题,准确把握中国以及其他各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中的各种定位和角色。
要全面了解当前的世界状况。当前中华民族正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向伟大复兴的历史目标激浪勇进,国际变局与国内大局相互激荡、相互影响,前所未有地紧密交织在一起。当今世界,不仅是一个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经济结构不断调整、社会结构不断变化的时代,还是一个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对此,思政课教师要深刻认识、准确把握当前的世界状况,帮助学生正确评判各国行为的是非曲直,准确了解当前的国际形势。
要全面了解当前的世界问题。当前,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人类面临许多共同的问题挑战,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差距扩大、恐怖主义盛行、环境问题恶化、网络安全问题等日益凸显。思政课教师全面了解当今世界的国际形势以及发展趋势后授课,有助于学生了解一个客观、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并认真思考个人成长成才与社会进步发展、国家繁荣昌盛之间的内在契合,帮助大学生树立居安思危的责任意识和树立世界眼光、国际视野。
要全面了解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放眼国际交往,各个国家只有和睦相处、合作共赢,才能取得繁荣发展。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与日俱增,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发言权和话语权也日益提升,这不仅为我国的发展带来了时代机遇,同时也带来了风险挑战。对此,思政课教师必须对我国目前所处的国际形势和发展机遇有所了解,使学生在全球视野中认识中国,在与世界共同发展的大国担当中把握未来之中国,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强化时代使命担当。
深邃的历史视野
所谓深邃的历史视野,是指思政课教师要能回顾过往,挖掘历史史料,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大势,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历史,明确前进方向。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广大思政课教师要善于运用历史思维、总结历史经验,从中汲取思想养分和智慧力量。因此,思政课教师要拥有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历史素养。
基本的历史知识指的是思政课教师要联系中华文明史讲清楚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讲清楚社会主义运动的前进方向,联系中国近代以来奋斗史讲清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联系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程,讲清党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使命,要对各类基本历史事实有着较为全面准确的理论认知,使学生从党的奋斗历程中汲取思想智慧和前进力量。
历史素养指的是教师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历史事实、总结历史规律。进一步说,思政课教师要深入了解并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科学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背景、主要内容、时代价值等基本理论问题,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党中央精神,熟悉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掌握最新理论,不断加强自身思想政治建设,提高辨别政治是非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铸魂育人,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矢志贡献国家和人民。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特点就是让学生领悟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重要方法,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提升知识能力和实践素养,努力成为担任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系华体会平台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
培育担当作为的时代青年
●林兴龙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我们要善用“大思政课”,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强大合力,同向同行,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青年。
完善系统设计 推进协同育人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把思政课建设成效作为政治巡视巡查的重要内容和党委领导班子的考核要求,规范考核评价,深化考试改革,定期督导评估思政课教学质量,及时整改存在的问题。加强“大思政课”建设的系统设计,牢牢掌握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完善制度安排,在政策制定、基地资源、队伍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要把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纳入教育事业发展建设总体规划,按照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能力素养要求,严把思政课教师准入机制,规范思政课教师任职资格。完善思政课特聘教师、兼职教师制度,整合校内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专职和兼职思政课教师协同作用,聘请科技先锋、先进典型、模范人物等担任思政课兼职教师,建设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兼职教师队伍,为“大思政课”提供人才保障。“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良性互动,协同聚力,把家国情怀、世界胸怀、责任担当、个人修养、创新意识、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等课程教学目标和思政元素融进专业课程,浸润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其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排头兵和主力军的责任意识,实现教书育人和立德树人总目标。
强化社会实践 提升责任意识
挖掘和汇聚开放多元的“大思政课”教学资源,建立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协调,教务处、宣传部、学工部、团委等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体系。借助教学实践基地,突出地方发展成就和特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实践教学、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调研,主动探寻思政理论知识蕴含的价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促进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认知水平不断提升,培养大学生参与地方发展的使命感。注重实践能力锤炼,培育志愿服务精神。鼓励支持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搭建多样化志愿服务平台,拓展志愿服务渠道:一是通过环境保护志愿服务、文艺志愿者服务、校内关怀服务、校外宣传志愿服务、支教志愿服务、社区服务、动物保护志愿者服务、福利机构志愿服务、社会公益活动等,多给大学生创造了解社会、履行责任的实践机会,发挥实践育人在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二要充分发挥党团建设作用,组织开展各类主题党日和团日活动,引导大学生在实践历练中长才干、炼本领,勇担党(团)员职责,兑现党(团)员承诺,在困难风险考验中淬炼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厚的家庭责任教育资源,在家庭教育中,要传承优良家风家规家训,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家庭环境。一方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强烈的家庭责任意识。家长要做家庭和孩子的榜样,严格遵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以正确的意识形态和行为方式影响孩子的主观世界,继而用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不务空名的敬业精神、诚实守信的优良品格、勤俭友善的持家德行指导孩子行动实践,以优秀浓厚的责任文化氛围滋养孩子家庭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另一方面,以优良家风家教激励大学生家庭责任意识的行动自觉。家长要注重言传身教,提升自身的家庭责任修养,要身体力行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尊重平辈,关爱晚辈,夫妻之间相扶相持,平等真诚,相濡以沫。家长以有责任、善担当的实际行动为大学生做好表率,让大学生在优良的家庭成长氛围中潜移默化受到熏陶,从而养成感恩父母、亲近兄弟、与邻为善的家庭美德和责任意识。
凝聚社会合力 引领价值导向
相关部门要借助互联网、广播、电视、报纸等传播媒体,发挥网络平台、手机等传播载体的优势,多形式、全方位地加强担当作为先进典型事迹的学习宣传,在全社会营造崇德向善、勇于奉献的浓厚氛围。同时,要优化网络环境,规范网络言行,抢占舆论阵地,为引导大学生理性思考网络信息、明辨是非提供安全可靠、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环境。利用各种节假日和重大活动,加大宣传民族精神,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搭建多样化平台。通过举办纪念日活动等方式,提升青年大学生精神境界,使弘扬民族精神的时代意义更加具体化,让大学生在真实情景的实践中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和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进而提高大学生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作者系华体会平台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为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成果,项目批准号:JAS20319)
原文链接:https://epaper.xmrb.com/xmrb/pc/col/202403/01/node_A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