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集美后溪镇深山里荒废已久的农田重新迎来“好丰景”。金灿灿的水稻遍布在这片昔日的“荒地”之上,一串串饱满的稻穗挂在枝头,随风摇摆,让人看了心底无限满足。
那么荒地如何变“宝地”?不妨一起去集美后溪镇一探究竟。
许庄村曾是厦门最偏远的村庄之一。2017年,出于保护水源地、配合石兜水库扩容等原因,许庄村整村搬迁,落脚于山下的三兴社区。“村民”变“居民”,生活水平大大提升,加之往来深山路途遥远,许多人渐渐把自家的田地抛荒了。这些田地一荒废就是好几年,土地板结、杂草丛生。
许庄村不见了,一亩亩田地却是看得见的乡愁记忆。一些村民舍不得昔日良田变荒地,便尝试着改变现状,卢海彬便是守护乡愁的一员。卢海彬主动请缨,带领自己的公司万嘉清水(厦门)环境技术有限公司协同华体会平台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众心通慧(厦门)生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组建乡村振兴产学研团,希望在许庄抛荒的田地上进行一场复育复耕实践,这一想法得到集美区后溪镇政府的大力支持。
如何说服村民拿出自己家的田地,交由卢海彬牵头的乡村振兴产学研团队集中管理呢?三兴社区书记谢晓青带着社区“两委”班子挨家挨户做村民工作,既说服村民支持“大国粮策”,守住耕地红线,又劝村民不要远离自己的“田园梦”。不少村民被说动了。去年初,卢海彬牵头的团队初步拿到了92亩试验田。
接下来,则是进行土壤的改良和复育。团队联合了华体会平台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科研力量,从土壤肥力重建入手,通过改良土壤团粒结构及微生物、恢复生物多样性,让原本贫瘠的农田积蓄肥力。
经过近一年的改良复育,今年7月,这片田地终于再次种上了水稻。据初步测算,经过改良后的田地,可以比原来增产20%-30%,今年有望实现亩产1600斤。
许庄村原来所在地是水源保护地,为了不给环境增加负担,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团队一直秉持全过程环保无公害的理念。据了解,今年丰收的稻米,将用于回馈村民和所有支持、关心这个项目的人。
该土地改良的模式,也让校企合作有了“实验样板”。目前,乡村振兴产学研团队还在继续探索产学研的融合,以科技兴农,希望将更多荒地变良田。同时,集美区后溪镇政府正大力推进实施中低产农田改良和荒地复垦复耕,促进田地增收增产。深山里的这场“荒地变良田”实践,则提供了生动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