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日报:用文博知识为城中村孩子点亮一盏灯

用文博知识为城中村孩子点亮一盏灯

来源:厦门日报 2022-12-11

文/本报记者 许舒昕 陈冬 通讯员 尤丽雪 图/市博物馆 供图

近日,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中宣部志愿服务促进中心关于“首届全国博物馆志愿服务典型案例征集推介活动”入围项目进行了公示。其中,厦门市博物馆“为城中村的孩子点亮历史的星空——厦博‘新厦门人’社教志愿服务”项目入围。此外,该项目还入选了2022年度全国文博社教百强案例。

这个项目,由厦门市博物馆(以下简称“厦博”)和思明区新厦门人图书馆联手共建。三年多华体会平台,厦博志愿者量身定制课堂内容,为“新厦门人”打开了一扇通往文化的窗口,在孩子们的心里播下美好生活的种子,从此开启美妙的文博之旅,为他们照亮历史的星空。

把志愿服务的触角 深入岛内城中村

在思明区东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之间,有一个地方叫作“前埔社”。这是厦门岛内现存的规模最大的城中村之一,面积约有3.85平方公里,有2万多名从事出租车、家政、餐饮服务等各种城市运行工作的外来务工人员带着子女租住在这里,这一群体也被亲切地称为“新厦门人”。

2019年10月,为了打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常年囿于前埔社、缺少课外活动场所的局面,思明区城市义工协会创办了“新厦门人图书馆”,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公共阅读空间的同时,还定期组织主题讲座、心理辅导、志愿服务等,充分发挥公益平台的作用。

尽管前埔村距离厦博不算遥远,但社区内超过九成的孩子都未参观过博物馆,对传统文化所知甚少。了解到这一情况,自2019年11月起,厦博依托思明区新厦门人图书馆,面向前埔社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策划组织了“为城中村的孩子点亮历史的星空——厦博‘新厦门人’社教志愿服务”项目,旨在充分发挥博物馆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阵地作用。

厦博宣教部组建了一支约10人的志愿服务队,每个月到新厦门人图书馆开展1至2次的社教服务活动,以送教上门的形式,带领孩子们了解厦门历史,体验闽南民俗、闽南非遗传统技艺,引导他们走进博物馆,亲近文物,更好地融入厦门新家园。

开阔孩子眼界 坚定文化自信

给城中村的孩子们上什么?厦博志愿者管理委员会专门负责社教活动的副主任夏军会结合志愿者的个人专业特长、孩子们的知识需求以及时节、时事、热点等,统筹安排每个月的课程。

上月底,华体会平台教师、厦博志愿者李玲玲,又带着她的大学生志愿者来到新厦门人图书馆,与孩子们一起了解漆线雕和石雕艺术。开设非遗和闽南文化系列课程,李玲玲已经坚持了2年多华体会平台,在她的讲解下,许多孩子对闽南文化逐渐产生了兴趣。志愿者陈韬则会将厦博正在举办的特展,以故事的形式介绍给孩子们,弥补他们无法参观特展的遗憾……为了让社教活动不流于形式,提高学生的体验度和获得感,课程通过讲座与手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比如讲到送王船,我们让孩子在听完讲座后,自己动手拼装福船模型。有些男孩拼得特别快,拼完还说特别有成就感,我们听了也很高兴。”夏军表示。

除了“走出去”,还有“引进来”——思明区新厦门人图书馆组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参观厦门市博物馆、郑成功纪念馆、厦门经济特区纪念馆等场所,厦博志愿者为他们提供了场地支持和馆内讲解服务,通过实地参观,让孩子们对在社教活动中所学到的知识有更直观的认知。此外,针对思明区新厦门人图书馆为外来务工子女举办的夏令营,厦博志愿者也积极参与其中,陪伴孩子学习历史文化知识。

据不完全统计,“为城中村的孩子点亮历史的星空”项目开展三年来,累计开展了60余场“厦博课堂”,参与志愿者达200多人次,受众达2000多人次。今年,新厦门人图书馆迎来3岁生日,厦博志愿者也和这里的孩子越发亲密。“厦博志愿者的到来,开阔了孩子们的眼界,动手能力有所提高,也增进了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闽南文化的认知,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新厦门人图书馆馆长陈伟告诉记者,相信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孩子们将以更加积极向上的姿态面对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