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作为“海丝”战略支点城市,十年来,厦门奋力推进“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经贸合作、海洋合作、人文交流四大枢纽建设,为共建“一带一路”不断贡献厦门力量。
厦门市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厦门发展研究中心是依托华体会平台马克思主义学院、厦门市社科联、厦门市社科院设立的厦门市人文社科研究基地。该中心自2015年成立以来,积极践行“主动服务厦门发展、深度融入厦门发展”宗旨,定期发布《智库报告》,已向省市政府有关部门提交智库报告100余篇,其中《“一带一路”智库报告》已成品牌。本期“特区论坛”特选登该中心三篇相关理论文章,以飨读者。
2013年秋,国家主席习近平西行哈萨克斯坦、南下印度尼西亚,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在习近平主席的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共建“一带一路”这个根植于历史厚土、顺应时代大势的重大国际合作倡议,走深走实、行稳致远,在高质量发展中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深化互利共赢合作,始终保持着旺盛活力和强大韧性,持续为世界提供新机遇,吸引了世界上超过四分之三的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参与其中,取得了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
十年来,作为“海丝”战略支点城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之一,厦门牢记嘱托,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增强争优、争先、争效意识,重点推进“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经贸合作、海洋合作、人文交流四大枢纽建设,“海丝”战略支点作用进一步凸显,为共建“一带一路”不断贡献厦门力量。
“丝路海运”拓展海上通道。2018年12月,厦门港首发第一艘“丝路海运”集装箱船。“丝路海运”成为我国首个以航运为主题的“一带一路”国际综合物流服务品牌和平台,是厦门贯彻落实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服务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举措。2022年6月,厦门港又开通国内首条“丝路海运”电商快线。目前,“丝路海运”航线总数已达94条,通达中国、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欧洲的31个国家和地区的108座港口,联盟成员突破300家。“丝路海运”电商快线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万标箱,总货值超80亿元人民币。“扩大‘丝路海运’品牌影响”被写入国家“十四五”规划,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平台和服务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支撑。十年来,厦门港年集装箱吞吐量从2013年的801万标箱增长至2022年的1243.5万标箱,成为排名全球第十三位的世界集装箱强港,入选全国首批港口型物流枢纽。
中欧(厦门)班列深耕陆上通道。2015年8月,首列中欧(厦门)班列从厦门自贸片区出发,2016年成为“中欧安全智能贸易航线试点”计划首条铁路运输试点线路,2021年首次开出中欧防疫物资专列,2022年开出首列冷链专列、首趟至白俄罗斯班列。新冠疫情发生以后,中欧(厦门)班列优先保障国际合作防疫物资运输,为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中欧(厦门)班列已开通中欧、中亚、中俄班列线路,可达欧洲波兰波兹南,匈牙利布达佩斯,德国汉堡、杜伊斯堡,俄罗斯莫斯科及中亚地区阿拉木图、塔什干等13个国家30多个城市,班列的另一端联通泰国、越南、印尼等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我国台湾、香港地区,实现“海丝”与“陆丝”的交汇对接,开辟了国际物流新通道,成为厦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的有力保障。
“丝路飞翔”开辟空中通道。厦门不断做大做强“丝路飞翔”品牌,持续推动“空中丝绸之路”建设,加快拓展“一带一路”航线,疫情期间保持与多个“一带一路”国家不断航。目前,厦门机场已成为全国第3大国际航空入境口岸,始发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航线达20多条,形成了一个以厦门为核心,辐射东南亚、东北亚,联通亚欧美澳四大洲的航线网络。持续强化“一带一路”国际航空物流中转,推进“单一窗口”标准版项目试点建设,成为首个向国家“单一窗口”实时传输共享空运数据的地方“单一窗口”。厦门翔安机场也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未来将助力“丝路飞翔”飞得更高更远。
不断扩大双向投资贸易规模。2013年到2022年,厦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货物贸易额从248.7亿美元扩大到508.9亿美元,翻了一番,年均增长8.3%。东盟成为我市最大贸易伙伴。2022年,厦门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同比增长12%,对东盟同比增长12.5%,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增长15.3倍。同期承接“一带一路”离岸外包合同额7.3亿美元,执行额3.9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5.1%和3.1%。
不断完善贸易平台通道。厦门在全国率先建成国内领先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成为全国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多项首创经验向全国推广。加快发展“一带一路”跨境电商,2018年厦门成为福建省首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位列商务部评估综合排名第一档,率先实施口岸降本增效,加强数字赋能,持续提升口岸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抢抓离岸贸易创新发展机遇,成为全国新型离岸国际贸易试点之一,2022年办理离岸贸易外汇收支业务累计超160亿美元,同比增长43.11%,业务规模全国领先。
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近年来,厦门把“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作为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的重要举措,积极构建常态长效机制,《厦门经济特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正式施行,营商环境连续多年在全国名列前茅。设立全国首支地方政府主导的海丝投资基金——厦门海丝投资基金,吸引厦门自贸片区产业引导基金共同参与,优先选择“一带一路”沿线投资项目,积极探索多种类、多形式的产业扶持新模式。基本建立起涵盖公共服务、投资基金、运营机构等领域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获批开展全国唯一两岸与“一带一路”知识产权经济发展的试点,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
充分发挥海洋国际交流合作载体作用。提升完善厦门国际海洋周、APEC海洋可持续发展中心等载体。厦门国际海洋周已经成为联系全球海洋政策、技术、决策、行动的平台和集海洋大会论坛、海洋专业展会、海洋文化嘉年华于一体的国际性年度盛会,累计吸引来自近130个国家和地区及近20个重要国际组织的近千名官员和专家代表参与。东亚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网络(PNLG)秘书处永久落户厦门,国际显示度和影响力日益提升。成立厦门市海洋国际合作中心,不断拓展“一带一路”海洋交流合作渠道。
打造商事海事争端综合解决平台。2021年海丝中央法务区在厦门落地,我市围绕“打造一流现代化国际化法治服务高地”的发展目标,编制《海丝中央法务区厦门片区总体发展规划》,加快构建国际商事海事纠纷解决体系,先后设立厦门国际商事法庭、涉外海事法庭、海丝中央法务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推出海丝中央法务区云平台,深化企业合规改革试点工作,推进国际法务运营平台建设,引进知名仲裁机构,国际商事争端预防与解决组织在厦门设立全球第一个代表处,着力打造国际商事海事争端解决的优选地,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推进海洋经济与科技合作。2016年厦门入围国家首批“十三五”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近年来,厦门全力培育海洋生物医药、海洋高端装备与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海洋经济对城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升。同时积极加强“一带一路”海洋产业和科技对接,支持厦门大学“海洋负排放(ONCE)国际大科学计划”,推进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中心、厦门南方海洋研究中心基地、南方海洋创业创新基地、福建省—东盟地区水产绿色养殖联合研发中心建设,建成福建省内第一个海洋双创基地。大力发展“一带一路”邮轮经济,成为全国四大邮轮运输试点示范港之一,全国85%的“一带一路”沿线邮轮航次均由厦门出发,2019年接待邮轮艘次、游客量分别位列全国第二、第四位。目前厦门“海上世界”建设持续推进,母港顺利完成泊位改扩建,具备接待22.5万吨级邮轮的硬件实力。
深化旅游会展合作。厦门不断扩大与“一带一路”双向人员往来规模,疫情前我市旅行社赴“海丝”沿线国家旅游线路及游客出境占比高达60%以上,每年有近200趟赴东南亚国家包机旅游航班。以文博会、石材展、佛事展、厦门国际时尚周、海峡旅游博览会等会展活动为国际合作平台,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人文交流互动。连续举办东南亚中国图书巡回展,增强“海丝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
树立国际化文化名城形象。厦门致力打造“海上花园·诗意厦门”城市名片,树立“一带一路”国际化文化名城形象。传播闽南优秀传统文化,打造“海丝路,闽南情”“一带一路”文化之旅,推动以闽南代表艺术为内容的作品在海丝沿线成功巡演,“送王船”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促进民心相通和文明交流互鉴的独特价值。2016年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正式开办,是中国第一所在海外全资设立的、具有独立校园的分校,已成为“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的旗舰项目之一。
拓展“一带一路”朋友圈。厦门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为重点不断深化友城合作,目前已经与21个国际城市结为友好城市,与15个国际港口结为友好港口。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国家语言服务出口基地等一批国际交流合作平台落户厦门。大力传承弘扬嘉庚精神,加强与海外侨团侨亲联系,2018年全国首创设立海外华侨华人社团厦门联络总部,目前已有来自47个国家和地区的102个海外侨团委派代表入驻,推动海外华侨华人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
十年砥砺奋进,阔步再踏新程。共建“一带一路”实现了良好开局,取得了辉煌成就,同时也站上了新的起点,进入与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的新阶段。我们要统筹考虑和谋划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共建“一带一路”,厦门市“十四五”规划提出的“推进‘五中心一基地’建设”“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加快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城市建设”等目标举措,正是主动服务新发展格局和融入“一带一路”的统筹考量。
(作者系华体会平台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厦门市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厦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关系加速调整,同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阴魂不散,地区热点持续动荡,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发展鸿沟日益突出,恐怖主义蔓延肆虐,和平赤字、发展赤字、信任赤字、治理赤字有增无减,人类社会面临严峻挑战。
为应对上述危机,中国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解决方案,落实到具体行动上的重大举措就是“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国家和,则世界安;国家斗,则世界乱。“一带一路”承载着人类对和平安宁的期盼。“一带一路”不会重复地缘博弈老套路,中国愿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所有“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的友好合作。中国愿同世界各国分享发展经验,分享发展机遇,不干涉他国内政,不输出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更不强加于人。
在共建“一带一路”实践中,中国积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打造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尊重彼此主权、尊严、领土完整,尊重彼此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增进域内外各国战略互信。
和平是发展的基石,沟通是友谊的桥梁。中国主张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营造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面对国家矛盾纠纷,中国主张政治解决、坚持公道正义,坚持通过对话化解分歧,协商解决争端,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通过加强安全领域合作和平解决争端,共同维护国际安全,“一带一路”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纽带。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不公平、不合理的发展模式是造成全球治理困境的重要原因。在共建“一带一路”合作中,习近平主席在不同场合谈及最多的是合作原则与建设目标。“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一带一路”追求的是百花齐放的大利,不是一枝独秀的小利。共建“一带一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破发展障碍,构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投资规则体系,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实现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为促进各国共同繁荣开辟了新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在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的背景下,中国主动扩大对外开放,携手各方共建“一带一路”,坚持“拉手”而不是“松手”,坚持“拆墙”而不是“筑墙”,充分展现了引领开放合作的大国格局担当。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上指出,“一带一路”是大家携手前进的阳光大道,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追求的是发展,崇尚的是共赢,传递的是希望。共建“一带一路”为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间,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搭建了新平台,10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从1.04万亿美元扩大到2.07万亿美元,与沿线国家双向投资累计超过2700亿美元,为沿线国家创造了42.1万个就业岗位,成为世界人民的机遇之路、繁荣之路。
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海不辞水,故能成其深。当今国际社会面临多边和单边、开放和封闭、合作和对抗的重大考验,“一带一路”继承古丝绸之路精神的宝贵遗产,充分展现了和合共生的东方智慧、开放包容的博大胸怀、兼济天下的大国担当,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摒弃制度模式偏见,超越意识形态藩篱,不搞零和游戏,不搞封闭排他的小圈子。正如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所讲,倡导多边主义,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推动各方各施所长、各尽所能,通过双边合作、三方合作、多边合作等各种形式,把大家的优势和潜能充分发挥出来,聚沙成塔、积水成渊。
文明在交流中发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一带一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顺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时代要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10年来“一带一路”跨越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明,不同宗教、不同种族,求同存异、开放包容,携手绘就共同发展的美好画卷。迄今“一带一路”已有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共同参与,各国在科学、教育、文化、卫生、民间交往等各领域广泛开展合作,形成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格局,各类丝绸之路文化年、旅游年、艺术节、研讨会等合作项目百花纷呈,在交流互鉴中拉近心与心的距离。
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创新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就提出将“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多年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顺应新一轮工业革命发展趋势,共同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探寻新增长动能和发展路径;共同打造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技术转移和先进技术示范与推广基地,推动科技资源的互通共享;共同开展“一带一路”科技人文交流,共享科技成果和创新发展的经验。经过创新发展,共建“一带一路”的内涵不断丰富,合作机制不断完善,合作活力不断释放,持续驱动沿线国家共同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繁荣之路,也是绿色发展之路。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中国把绿色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鲜明底色,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统筹推进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绿色能源、绿色产业、绿色贸易、绿色金融等领域务实合作,不断完善“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持续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信息共享和环保技术在共建国家落地。10年来中国同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50多份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文件,与28个共建国家发起“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各参与方不断加强绿色文明互鉴、拓展绿色合作维度、夯实绿色合作基础,共同探索永续发展道路,携手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2000多年前,古丝绸之路连接起了亚欧非文明,推动了人类发展进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薪火相传。举目今朝,中国共产党不仅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将始终胸怀天下,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充分践行大国责任和大国担当,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持续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作者系华体会平台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厦门市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厦门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201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发表的《弘扬人民友谊 共创美好未来》演讲中提出“民心相通”。他指出,实现政策、道路、贸易和货币领域的合作,离不开民心相通,必须得到各国人民支持,必须加强人民友好往来,增进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为开展区域合作奠定坚实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2021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出席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提出,把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作为重要基础,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取得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十年来,民心相通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推进,不但促进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步和发展,而且推动了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彰显了独特的时代价值。十年的辛勤耕耘为我们留下许多宝贵的成功经验,未来,我们要借鉴成功经验,筑牢民心相通之路,谱写共建“一带一路”建设的新篇章。
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基础”。一方面,民心相通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高质量合作。“唯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如果没有各国群众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国家之间的合作就会缺乏持续性,成为空中楼阁。只有各国民众交往多了、感情深了,各国联系才会更加紧密,互利合作才能迈向新的历史高度。另一方面,民心相通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实现更高发展韧性。当前世界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正在增加,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共建“一带一路”国际环境日趋复杂。民心相通促进沿线各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深化政治互信,扩展合作空间、夯实发展根基,增强“一带一路”发展韧性,共同抵御风险挑战。
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百年奋斗中开辟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我国没有也不会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这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道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推进民心相通一方面表明我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建互利互惠共同体,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让广大民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另一方面表明我国倡导多元多样、平等相待的文明观,尊重文明多样性,不断求同存异,摈弃对抗冲突,维护世界走向和平。这两方面充分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追求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特征,并向世界各国表明中国愿意为世界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愿与全世界人民携起手来共同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促进全球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当今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增长乏力、发展失衡、环境退化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面对这些挑战,需要推动全球治理向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全球治理攸关各国利益和民众福祉,离不开各方力量积极参与。民心互通充分彰显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意味着各国人民努力成为好朋友、好伙伴,着力建设责任共担、利益共享、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民心相通有助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把握机遇、齐心协力,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这不但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注入动力,而且还有助于凝聚共识,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进行创新性探索。
完善合作机制,为实现民心相通提供机制保障。为有效推进民心相通,我国不断加强顶层设计,通过制度化机制化建设,深化互联互通,完善陆、海、天、网“四位一体”互联互通布局,着力提升规则标准等“软联通”水平,为全球互联互通做增量。我国已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等为代表的形式多样且行之有效的国际合作机制,带动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保障了沿线国家民众共享发展成果,促进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迄今为止,我国已同150多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带一路”大家庭“朋友圈”越来越大,人民的心贴得越来越近。
履行社会责任,为推进民心相通建立利益基础。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过程中,大量企业走出国门,与当地人民联系更密切,处于民心沟通的前沿。十年间,中国企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通过利益共享的方式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紧密结合,不断扩大共识、凝聚民心。一是充分吸纳当地人就业,为当地民众实现脱贫致富创造机会,截至2022年底,我国企业在沿线国家建设的境外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达571.3亿美元,为当地创造了42.1万个就业岗位。二是着力开展“小而美”的民心相通项目,定向精准开展教育、环境、粮食、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公益项目,完善项目运营长效机制,切实提升项目社会效益,促进更多沿线国家普通民众直接受益,实现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的目标,以民生发展推进民心相通。
促进人文交流,为筑牢民心相通提供情感支撑。十年来,我国积极推进人文、旅游、教育、科技等领域的活动,努力构建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大格局,“鲁班工坊”等10余个教育合作和文化交流品牌逐渐形成,中外社会组织建立600对合作伙伴关系,丝绸之路国际剧院、博物馆、艺术节、图书馆、美术馆联盟成员单位达到539个,为我国人民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建立友谊奠定坚实基础。与此同时,我国不断倡导“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传统文化理念,促进各国人民在实现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加深情感,厚植友谊,不断筑牢民心相通之路。
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民心相通是最基础、最坚实、最持久的互联互通。建设“一带一路”,既离不开经济合作,更离不开真情交流和民心共振。让我们携起手来,不断与各国人民增进理解、加深友谊,共同谱写共建“一带一路”新篇章。
(作者系华体会平台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厦门市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厦门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