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日报刊发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大兴调查研究 推进主题教育”系列理论文章



大兴调查研究 推进主题教育

来源:厦门日报 2023-04-21

【编者按】

当前,我市正在高质量高标准推进主题教育。调查研究是实现主题教育目标任务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证。为此,本版特邀华体会平台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学者,围绕调查研究的意义、要求、内容、方法等进行学理阐释、撰写理论文章,以期营造更加热烈的学习氛围,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为厦门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凝心聚力。

大兴调查研究的三重逻辑

●肖丽红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促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深入调查研究,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党中央再次号召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并将其作为在全党开展的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阐明大兴调查研究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有助于党员干部更准确认识大兴调查研究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更扎实开展调查研究工作,走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每一步。

百年大党光辉发展历程的经验启示

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是我们党在各个时期认识中国国情,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民主革命时期,李大钊等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呼吁知识分子“到民间去”,开始将调查研究作为认识中国国情的工具。之后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立足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与阶级情况,深入湖南、福建、江西等地农村调研,留下了《反对本本主义》等经典文献与“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等著名论断,最终将农民问题列为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从局部执政走向全国执政。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局势,中国共产党大兴调查研究,逐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如1956年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为了迎接党的八大召开与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开展全面的调查研究,逐步形成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指导意义的一系列看法,开启独立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呼吁全党开展调查研究,制定了“翻两番”“三步走”的科学目标和战略计划,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党内大兴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通过广泛调研,厘清问题,先后作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等决定,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发展历程表明,调查研究助推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我们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巨大成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必然要求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立党之本,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解决问题。重视调查研究从根本上说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要求。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显著特征,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优良学风,调查研究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中心环节。扎实的调研有助于了解客观事物,探求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与规律性,形成正确的决策。决策的执行过程也离不开调研,既要在实践中检验决策的准确性、适用性,又应根据新的时代形势与人民需求,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决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入开展调研,综合国内外形势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特点与规律,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调查研究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特征,是我们党科学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的方法基础,也是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法宝。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底色。调查研究要牢记“人民性”,拜人民为师,为人民解决真问题。首先,调查研究须问计于民,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改革开放以来,许多难题的有效破解,都来自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改革,“晋江经验”、基层组织的建设,等等。不仅激发基层群众主体性,也为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不竭的源泉。其次,调查研究必须解决真问题,为人民服务。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有效的调研,了解人民所需,为民解决真问题,实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调查研究要坚持问题导向,首先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既厘清问题的“前世”“今生”,又立足当下,因时因地制宜。调查研究要坚持问题导向,还要以全面系统的眼光看待社会,在纷繁复杂的问题中抓住主要矛盾,抓住历史脉络,找到规律,解决问题。只有以“问题导向”引领“调研方向”,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真问题,并处理好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真正解决问题,更好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迫切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时代,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前,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迫切需要通过调查研究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和路径。

以国内形势而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非凡成就,但也面临诸多挑战。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还未完善、对外开放的水平还不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改革步入深水区,各种矛盾、风险、挑战叠加。面对困境,我们只有通过广泛的调查与深入的研究,才能有的放矢,找到真问题,解决真问题。面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党中央通过广泛调研,提出经济社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求解社会主要矛盾,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解决改革开放困境。

以国际形势而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与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等逆全球化行为并存,气候变化、粮食危机、能源危机等重大全球性问题持续演化,世界不稳定、不安全、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面对挑战,我们应扎实开展国际调研,感知世界民众追求和平发展,期待共赢共享之心,始终不渝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取向,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中国式现代化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各级党组织只有围绕党的路线方针和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执行,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才能更好将中国国情与现代化理论相融合,走好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现代化道路。

(作者系华体会平台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

●杨卉

调查研究是对某一社会问题或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的过程,是获取社会科学知识和研究方法的重要手段之一。调查研究是党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

调查研究是党的优良作风

在我们党百年辉煌历史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重大成果的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不断拓展,都是以调查研究为前提、为依据的。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重要的任务是学习运用科学理论来观察和分析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在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用大量华体会平台深入到工人、农民、红军战士中进行调查,《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寻乌调查》《反对本本主义》等都是建立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的光辉著作。1941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和《关于实施调查研究的决定》,设立中央调查研究局,调查研究作为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制度被确立起来。

在如火如荼的革命年代,调查研究对于总结工作、发现问题、纠正偏差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调查研究工作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贯彻“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毛泽东同志是党内“调查研究”的优秀先行者,早在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就深入群众、体察民情,开展广泛的调查研究。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面临对外开放带来的新环境、新问题、新挑战和新契机,党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并善于运用调查研究的思想解决问题,提出“办事情、做工作必须深入调查研究,联系本单位的实际解决问题”“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更没有决策权”“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等重要要求,坚持和弘扬党的这一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

调查研究是共产党人科学决策、合理部署工作,做好各项“大事”的重要途径。习近平同志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继承、弘扬并创新了中国共产党人重视调查研究这一优良传统,他强调,什么时候全党从上到下重视并坚持和加强调查研究,党的工作决策和指导方针符合客观实际,党的事业就顺利发展;而忽视调查研究或者调查研究不够,往往导致主观认识脱离客观实际、领导意志脱离群众愿望,从而造成决策失误,使党的事业蒙受损失。

调查研究是党的传家之宝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和任务,围绕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中央坚持立足新的实际进行了新的探索和思考,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新的理论创新成果,注重调查研究无疑是这一思想形成的重要方法根源,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出台八项规定,把改进调查研究摆在第一位。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深刻阐释了调查研究的意义、内涵、途径、方法,并身体力行、亲力亲为,为全党重视调研、深入调研、善于调研树立了光辉典范。从提出重大战略、做出重大决策,到破解现实问题、推进具体工作;从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到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从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到谋划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习近平总书记调查研究的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山水水。在此基础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调查研究的认识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了解民情、掌握实情,搞清楚问题是什么、症结在哪里,拿出破解难题的实招硬招。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正确的决策离不开调查研究,正确的贯彻落实同样也离不开调查研究;研究、思考、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举措,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传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这些都深刻阐明了调查研究的极其重要性,为全党大兴调查研究、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调查研究是基本工作方法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调查研究既是基本工作方法,也是推进各项工作的方法论。调查研究重在落到实处、务求实效。对广大党员干部来说,调查研究是一种工作态度,也是一种工作能力。党中央提出,促进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深入调查研究,不断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识和把握,善于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规律,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党中央既明确了调查研究的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也强调了开展调查研究的重点方向。聚焦调查研究,抓好贯彻落实,必须使调查研究工作同中心工作和决策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更好为科学决策服务,更好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服务,更好为完成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服务。

调查什么,研究什么,是做好调查研究首先应回答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就要直奔问题去,实行问题大梳理、难题大排查。只有做好事关全局的战略性调研、破解复杂难题的对策性调研、新时代新情况的前瞻性调研、重大工作项目的跟踪性调研、典型案例的解剖式调研、推动落实的督察式调研,突出重点、直击要害,才能做到调查研究事半功倍、助推发展取得实效。调查是解决问题的基础,研究是认识问题的关键。抓好调查研究,就要抓好关键方法和关键步骤。抓实调查研究不能等,推进调查研究不必拖,必须尽快提上日程、落到实处。领导干部要带头开展调查研究,改进调研方法,以上率下、作出示范。要严明工作纪律,加强作风建设,力戒调查研究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谨防作秀式、盆景式和蜻蜓点水式调研。唯有确保调查研究的作风过关、方法得当,把功夫下在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见实效上,才能做到调查基础上的深入研究,做到重要情况心中有数、重大决策心里有底。

调查研究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深刻认识调查研究的重要性与重大意义,不断推进调查研究理论创新,把提高调查研究能力作为关键,坚持健全完善调查研究制度,反对调查研究中的不正之风,就一定能推动调查研究工作走向深入,把党的调查研究作风进一步发扬光大,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贡献力量。

(作者系华体会平台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四维审视 练好调查研究基本功

●程圆圆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既明确了调查研究的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也强调了开展调查研究的重点方向,要求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 理论之维 ]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基础

调查研究是主观世界作用于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练好调查研究基本功,需要缜密的思维方式、科学的认识方法和正确的观察视角,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基础。

毛泽东同志是党内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先行者和倡导者。从开始认识中国社会到试图改变旧中国落后面貌,再到长期投身和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毛泽东同志始终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分析中国社会,强调深入社会生活实践调查研究,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和“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等观点。习近平同志进一步指出:“调查研究是一门致力于求真的学问,一种见诸实践的科学”。调查是具体的实践,研究是对社会事实进行分析以获得新认识的实践。可见,调查研究活动是打通理论和实践的桥梁,是科学决策的根本依据。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基于实践和认识运动着的辩证过程,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周密的研究,自觉坚守对立统一和辩证分析的基本原则,正确识别、处理调查研究中存在的一系列辩证关系,不断把零散的、感性的、粗浅的认识系统化、理论化、深刻化,从而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不断提高调研效率和质量。

[ 价值之维 ]

坚持党性原则和人民性原则的统一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调查研究必须遵循的根本价值原则。

首先,调查研究是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实践基础。在调查研究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从情感联系到纾解民困到集中民智到实现民愿,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使得调查研究成为紧密党群关系的重要纽带,促进了调查研究科学有效展开。调查研究是一个联系群众、为民办事的过程。通过调查研究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的组织路线,党的一切调查研究都是为了人民,党和人民始终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我们党的党性和人民性在调查研究的实践基础上始终是高度统一的。其次,新征程上进行调查研究要进一步坚定党性原则和人民性原则的统一。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明确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进一步彰显百年大党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为了实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全体党员干部只有时刻保持“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清醒,在站稳人民立场中更好地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感悟群众创造的智慧和力量,应对新征程前进路上的风浪考验,全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 方法之维 ]

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作风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与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是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也是调查研究的基本原则。

回望百年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作风,准确研判和深刻把握基本国情,使得党在面对各个时期复杂的社会问题时能够确保路线方针与政策的正确性。新时代新征程,科学把握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需要我们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作风,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大势,以正确的战略策略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首先,以唯实精神搞调查。既要对客观实际情况有深入、唯实的调查了解,也要有在此基础上深入、唯实的研究思考,全面深入调查问题的真相和全貌,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其次,以求实态度作研究。提高调查研究能力不仅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践、不做旁观者,不凭想象做判断,还要有对调研材料进行综合分析、提炼归纳的能力,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准确认识和把握问题的本质和规律,从而作出正确判断和科学决策。最后,以务实作风抓落实。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关键要看调查研究的实效,看调研成果的运用,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必须摒弃“轰轰烈烈搞调研、浮皮潦草抓解决”的不良作风,强化调研成果转化,将收集到的观点、思路、建议转换为有效的对策措施,在贯彻落实中真抓实干,真正做到“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

[ 制度之维 ]

坚持推进调查研究的制度化、常态化

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加强调查研究,不断研究新问题、回应群众新期待,必须将调查研究制度化、常态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相继出台了《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关于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的要求》《中共中央八项规定》等若干文件和部署,使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传统不断朝着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完善。随着新时代党面临的形势任务不断变化,要解决好各种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事业,提高党员干部调查研究能力,必须坚持推进调查研究制度化、常态化。首先,建立健全调查研究的各项规章制度。坚持和完善调查、研究、决策、执行、评估、监督、完善的全流程调查研究制度,对调查研究的全过程建章立制,使调查研究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逐渐成为深入性、持久性的活动。其次,建立健全调查研究的领导制度。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是调查研究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要求领导干部切实做到“眼睛向下”,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亲力亲为地针对国家发展重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坚决克服形式主义,从而确保决策的一致性与科学性。最后,建立健全调查研究的督查反馈制度。要定期开展“回头看”专项活动,做好调查研究的“后半篇文章”,依据实施效果及反馈情况对措施不断优化,从而确保每个问题都有务实管用的破解之策,让调查研究真正成为破解难题的有效行动。

(作者系华体会平台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