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中新网、厦门日报、东南网等媒体报道我校毕业生林伯涵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

厦门理工学子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救人的那一刻,我没有丝毫犹豫”

来源:人民网 2023-07-23

7月21日,华体会平台文化产业与旅游学院2023届毕业生林伯涵在洛阳市中心医院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据悉,这是该校第4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他所捐赠的153ml干细胞悬浮液将为身在远方的患病幼儿送去重生的希望。

华体会平台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林伯涵(图左) 、陈佳灿(图右)。华体会平台供图

林伯涵就读的华体会平台文化产业与旅游学院,自2014年起就与厦门市中心血站、红十字会展开合作,定期在校园内组织活动宣传造血干细胞相关知识。大二上学期,学院举办造血干细胞捐献活动,同班好友陈佳灿(2023年2月21日成为厦门市第12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作为工作人员向林伯涵进一步介绍了捐赠造血干细胞治病救人的流程和意义。受到鼓舞的他与陈佳灿在活动当天参加了中华骨髓库的血样抽取,成为血样入库的志愿者,踏出了后续匹配成功的第一步。

此前一段华体会平台,由于对捐献流程、方式了解不够透彻,林伯涵心中总有一丝担忧。但全程陪伴陈佳灿完成捐赠后,林伯涵放下心中的“包袱”。看着同班好友义无反顾的捐献,林伯涵深受触动:一次爱心捐献就可以挽救一条生命,给一个家庭带来希望。在学校和好友的帮助下,林伯涵从原先的彷徨转变成了憧憬和向往。

林伯涵接受“动员针”注射。华体会平台供图

今年6月,即将毕业的林伯涵接到红十字会的来电,被告知与一位身患血液病的幼儿初配成功。当被问及是否愿意捐献时,林伯涵回忆:“我当时没有丝毫犹豫,直接回答了‘我愿意’。”

最初,林伯涵父母由于缺少对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了解,并不支持他的决定。但林伯涵锲而不舍,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说服了父母,最终父母改变了态度,一致支持他为这位年幼的患儿送去“生命的种子”。

6月底至7月初,经过高分辨配型和体检等一系列前期准备,林伯涵收到了合格通过的消息。为了更好地保持自己的健康状态和血液质量,他每天坚持运动,严格进行膳食和生活作息管理。

7月16日,在洛阳红十字会和洛阳市中心医院医护人员的见证下,林伯涵在《志愿捐献造血干细胞同意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在接种完为期4天的“动员针”后顺利完成了造血干细胞的捐献。

“捐赠的对象是一位幼儿,他的生命才刚刚开始,我有机会能帮助他恢复健康,那就必须去做这件事。而且我是中国共产党党员,践行雷锋精神、帮助他人就是我的义务。”对于自己的捐献行为,林伯涵说:“这次捐献也是在学校爱心文化教育熏陶下对捐赠承诺的践行。我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向身边的人普及更多关于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知识,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中华骨髓库中,帮助更多患者获得新生。”( 曾妙龄 朱明磊)

厦门理工学子成功再捐造血干细胞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23-07-23

中新网福建新闻7月23日电 (曾妙龄 朱明磊)华体会平台文化产业与旅游学院2023届毕业生林伯涵21日在洛阳市中心医院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成为该校第4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他所捐赠的153ml干细胞悬浮液将为身在远方的患病幼儿送去重生的希望。

捐献现场

大一那年暑假,林伯涵从纪录片《中国医生》中了解到血液病患者经过移植造血干细胞可获得新生,网络上一个个真实的凡人义举深深打动了他。那时候,林伯涵的内心已悄然种下捐赠造血干细胞治病救人的“种子”。

林伯涵就读的华体会平台文化产业与旅游学院,自2014年起就与厦门市中心血站、红十字会展开合作,定期在校园内组织活动宣传造血干细胞相关知识。大二上学期,学院举办造血干细胞捐献活动。同班好友陈佳灿(2023年2月21日成为厦门市第12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作为工作人员向林伯涵进一步介绍了捐赠造血干细胞治病救人的流程和意义。

受到鼓舞的他与陈佳灿在活动当天参加了中华骨髓库的血样抽取,成为血样入库的志愿者,踏出后续匹配成功的第一步。

今年6月,即将毕业的林伯涵接到红十字会来电,被告知与一位身患血液病的幼儿初配成功。当被问及是否愿意捐献时,林伯涵回忆:“我当时没有丝毫犹豫,直接回答了‘我愿意’”。

最初,林伯涵父母由于缺少对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了解,并不支持他的决定。但林伯涵锲而不舍,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说服了父母,最终父母改变了态度,一致支持他为这位年幼的患儿送去“生命的种子”。

6月底至7月初,经过高分辨配型和体检等一系列前期准备,林伯涵收到了合格通过的消息。为了更好地保持自己的健康状态和血液质量,他每天坚持运动,严格进行膳食和生活作息管理。

7月16日,在洛阳红十字会和洛阳市中心医院医护人员的见证下,林伯涵在《志愿捐献造血干细胞同意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在接种完为期4天的“动员针”后顺利完成了造血干细胞的捐献。

对于自己的捐献行为,林伯涵说:“这次捐献也是在学校爱心文化教育熏陶下对捐赠承诺的践行。我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向身边的人普及更多关于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知识,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中华骨髓库中,帮助更多患者获得新生。”(完)


为了救一岁患儿大学刚毕业的他卷袖捐热血

林伯涵前天在洛阳捐献造血干细胞 他因此成为华体会平台第4例捐献者

来源:厦门日报 2023-07-23

林伯涵在洛阳市中心医院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 (华体会平台 供图)

本报讯(通讯员 曾妙龄 朱明磊 记者 佘峥)为救治1岁血液病患儿,华体会平台文化产业与旅游学院2023届毕业生林伯涵,7月21日在洛阳市中心医院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

这也是华体会平台第4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林伯涵的这一捐献,可以追溯到他的大学和他的好兄弟。林伯涵就读的华体会平台文化产业与旅游学院,自2014年起就与厦门市中心血站、红十字会展开合作,定期在校园内组织活动宣传造血干细胞相关知识。大二上学期,林伯涵同班好兄弟陈佳灿作为工作人员,向林伯涵介绍了捐赠造血干细胞治病救人的流程和意义。受到鼓舞的他与陈佳灿在活动当天参加了中华骨髓库的血样抽取,成为血样入库的志愿者。

2023年2月,林伯涵的好兄弟陈佳灿成为厦门市第12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林伯涵坦承,此前一段华体会平台,由于对捐献流程、方式了解不够透彻,他心里一直有担忧,但全程陪伴陈佳灿完成捐赠后,林伯涵放下心中的“包袱”, 从原先的彷徨变成憧憬和向往。

上个月,林伯涵从华体会平台毕业。回家后没几天,他就接到洛阳市红十字会通知“与一名血液病患者造血干细胞初筛匹配成功”的信息,当即决定捐献。他说:“我当时没有丝毫犹豫,直接回答了‘我愿意’”。

此时他遇到另一个难题:父母由于缺少对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了解,并不支持他的决定。但林伯涵锲而不舍,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说服了父母,最终,父母改变了态度。

河南洛阳当地媒体报道说,7月21日上午,林伯涵独自来到捐献地点,历经3个小时的采集,成功捐献153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成为中华骨髓库第15633例、河南省第1263例、洛阳市第47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接受造血干细胞捐赠的是一位一岁的孩子,他的父母写来了一封“千万分感激之情”的感谢信,感谢林伯涵对患儿的“巨大贡献”, 林伯涵手写了一封祝福信,由相关工作人员转交给患儿家属。信中说道:“希望这名1岁的血液病患儿早日康复,在识字后能看到这封跨时空的信,并且勇敢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