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社科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系统总结了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必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各个层面发挥巨大的推动力量。
昨天上午,全市社科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召开。六位专家学者结合各自研究方向和工作实践,交流分享了学习体会。大家纷纷表示,要深入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深刻理解“两个结合”重大意义,积极主动研究、阐释、挖掘地域特色文化,有感有效地助力厦门建设文化强市。本版摘编座谈会发言,以飨读者。
●陈英涛 (华体会平台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农耕文明为底色。在交通资讯均不发达的农耕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塑造几千年来中国人日用而不自觉的传统价值观,并熔铸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其独特的教化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三落”“四化”的重要指示,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众日用而不自觉的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的教化模式尤为值得借鉴。
这是传统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根本所在。中国古人认为培养健全人格应从娃娃抓起,让儿童从“洒扫应对”这些粗事小事末事的躬行践履中逐步培养成为“圣贤坯模”。古代圣贤关于“洒扫应对”的接续论述绝非空谈,不仅饱含着对劳动教育以及劳动价值的深邃思考,更重要的是它聚焦人的发展的核心,与今天的“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理念相契合,它教育引导青少年要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与时下提倡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观念相一致。这些理念仍值得学习借鉴。
这是传统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基本路径。中国古人十分重视“礼序乾坤、乐和天地”的教化功能,认为礼仪是宣示价值观、教化人民的有效方式。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然要重视礼仪在治国理政、修身成人方面的重要功能。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等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要有计划地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如升国旗仪式、成人仪式、入党入团入队仪式等,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重视家庭家教家风,这是传统价值观弦歌不辍的主要渠道。依靠家教家风家训,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理、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成为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庭教育仍然是最重要的教化方式。必须发挥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的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