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体会平台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标新时代高校党支部“七个有力”,党支部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不断增强,党支部书记“党建带头人、学术带头人”作用有效发挥,实现了支部高质量党建与高水平事业发展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支部入选省级“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
突出制度建设抓组织建设。支部以建设省级“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为抓手,加强支部班子建设,支部委员均具有博士学位或者副教授以上职称。依托“厦门党建e家”平台,规范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制度,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论述等最新指示批示精神,进一步筑牢信仰根基。支部在“厦门党建e家”平台的年度积分始终保持在95分以上,连续五年获评“五星级党支部”,获评福建省首批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突出政治素养抓理论武装。将政治建设贯穿于理论学习全过程,科学制定理论学习方案,每个月选择一个专题组织“党员上党课”,引导支部党员原原本本读原著、扎扎实实学原文、联系实际悟原理,做到把个人自学与集中研讨结合起来,把专题学习与系统学习结合起来;注重发挥厦门红色资源优势,以主题党日活动为载体,开展理论现场教学,强化对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专家为党员上课,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不断增强党员的责任感、使命感,提升党员先锋模范意识。
突出示范引领抓业务能力。支部把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作为党支部工作的重要目标,注重发挥党支部书记学术带头人优势和每位党员的特长,建立“老党员带新党员”“老教师带新教师”“党员带教师”的传帮带机制,着力推进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提升。同时,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平台作用,组织党员走进福建省土木建筑行业协会、中铁一局厦门分公司、厦门翔安机场等行业协会、重点企业、重点建设工程,实地参观、了解项目进展并进行技术交流,业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支部党员彭苗副教授还主动赴南平市武夷新区挂职服务两年,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参与多项重点项目,为建设美丽新南平作出积极贡献,被南平市委、市政府记“集体二等功”,所负责工程被南平市评定为“示范项目”。
在教学实践中突出课程思政。支部引导党员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实践和竞赛全过程,充分发挥党员教师在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引路人作用。党支部指导支部教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课程思政”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过程;强化教材审核把关,规范合理选用教材;鼓励专业课教师结合专业特色,深挖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带动各教学单位协同运行,形成合力育人局面。目前,支部党员教师获批校级“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3项。
在教书育人中关心学生成长。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学习成长过程中的迷茫与困惑,支部组织实施“党员教师导师制”,党员教师与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结对子,在专业学习、就业选择、科学研究等方面定期对学生开展学习辅导、谈心谈话等工作,将国情、社情、校情等内容融入学生日常教育工作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专业观和择业观。支部党员还组织召开毕业生座谈会,与学生逐一谈心谈话,努力化解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疑虑和困难,同时联系组织多家企业进校召开专场招聘会。近五年来,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3%以上。
在学科竞赛中引导学生成才。支部将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组织支部党员教师积极策划、指导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参与学生人数累计逾3000人次。支部党员教师指导大学生创新实验,获得国家级立项4项、省级立项12项、校级立项39项;指导学生学科竞赛获得国家级获奖9项,其中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获得省级以上奖项16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
带头科研攻坚。针对重点科研项目,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组织党员师生带头冲在一线、干在一线,去研发、去攻关。为解决厦门新机场填海工程场地沉降监测的问题,支部党员吴毅彬教授带领团队通过采用遥感InSAR等多源传感技术,完成了该工程场地沉降监测与智慧安全监测平台等项目,为厦门新机场填海区提供及时、全面、高精度的沉降监测结果,并利用多源传感安全监测平台为后续建设提供应急监测技术服务保障、基础数据保障与技术积累,项目建设取得良好社会与经济效益。近年来,支部党员同时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子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2项,共发表学术论文77篇,获取专利授权30项,出版专著3部。
紧扣战略选题。坚持以党性引领科研初心、选题紧扣国家需求。支部党员依托学校的福建省风工程与风灾害重点实验室、绿色建筑材料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重大工程结构裂缝控制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以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试验中心为工作基础,紧扣国家战略需求,坚持自主创新,在裂缝控制、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理论技术、海洋综合实验平台建设、沿海风灾害与风工程等领域取得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成果。针对超长大体积混凝土早期开裂工程难题,开展厦门地铁车站裂缝控制的系列研究,相关成果获得中国公路建设行业协会交通建设科技创新成果三等奖。
支部党员获中国公路建设行业协会交通建设科技创新成果三等奖
强化社会担当。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积极推进产学融合,主动服务地方发展。支部组织党员组建科技攻关团队,依托厦门市风工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积极服务省市相关工程建设项目,帮助施工单位优化设计,提供解决方案,目前已服务海沧大桥、厦门山海健康步道等厦门15座桥梁和5栋超高层建筑项目。近年来,支部党员教师共承担省市科技项目57项,其中,福建省科技计划重大重点项目1项、省面上项目2项、省教育厅项目4项、企业横向科研项目35项、市政项目15个,支部教师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在强化学科专业建设中示范引领。支部党员带头在土木工程系推进教研教改项目执行,调整、优化学科布局,形成一支围绕土木工程领域,建筑、结构、建材多学科联合的科研大团队。党员教师以土木工程学科(省级特色学科)、桥梁与隧道工程(校级重点建设学科)为基础,利用学院土木工程学科在领域内理论与技术优势,与厦门知名企业开展专业领域人才培养及科研合作。推动土木工程专业通过住建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复评,并于2022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在打造专业课程精品中示范引领。支部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立足专业背景,合力建设应用型学科系列课程,打造最接地气的土建教工“金课”团队。支部党员设计的课程《路基路面工程(二)》被认定为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5项、校级精品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7项、校级精品线下课程5项、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5项、校级“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3项。
支部党员设计的课程被认定为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在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中示范引领。支部注重在“课程思政”中强化协同育人机制,支部党员带头开展教学比武,通过名师示范课、教学经验交流会等多种形式,不断提升系部教师教学能力。支部2名教师党员获评校“党员名师先锋岗”、1名教师党员获评校“育人先锋”提名奖;支部党员教师获省级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2项、校级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奖项7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