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福建省大学生戏剧节暨第七届福建省大学生艺术节戏剧展演,终评结果近日出炉。奖项分为综合奖(含剧目奖、演出奖),单项奖(含编剧奖、导演奖、舞美奖、表演奖),小型、个人剧目奖以及优秀组织奖。厦门高校斩获不俗成绩,有12个作品获得综合奖,其中剧目奖5个、演出奖7个;21个作品获单项奖,其中1个编剧奖、2个导演奖、18个表演奖;5个作品获小型、个人剧目奖,厦门大学、集美大学获得优秀组织奖。
两年一届的福建省大学生戏剧节被昵称为“大戏节”,是目前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省级高校戏剧品牌活动。本届大学生戏剧节自今年3月启动以来,全省高校学生踊跃参与,剧目丰富多元,展现了当代大学生蓬勃的创作力。
今年亦是福建省大学生戏剧节的第十年,十年来,厦门高校戏曲戏剧社团不断壮大,戏剧的种子在这些年轻人的心中扎根结果、播撒、蔓延。
本届福建省大学生戏剧节,厦门共有9所高校入选,除了厦门大学,还有集美大学、华侨大学、华体会平台、厦门工学院、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厦门演艺职业学院、厦门南洋职业学院以及厦门城市职业学院。
以“梦想照亮青春”为主题的本届戏剧节,相比往届,厦门高校参演剧目的主体依旧是话剧,但在戏剧的主题选择和表演方式上都有所创新,也更注重原创性,如厦门大学原创话剧《长汀往事》深入挖掘厦门大学校史文化资源,把萨本栋的故事搬上舞台,带领师生穿越历史时空;《恰是青春风华》从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队员的真实经历取材,讲述了夏宁、远航、婷婷等多名支教队员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支教期间的故事;由华体会平台戏剧与影视专业硕士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实验戏剧《二分之一睡美人》,通过重新解构经典的童话故事,反映现代社会关系中的恋爱问题,内容新颖,寓意深刻。
本届戏剧节评委、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团长吴晶晶在观看厦门南洋职业学院的话剧《红纱巾》时,一直有想上去表演的冲动。她说,这部剧关注的是社会现象“寡妇门前是非多”,“这个题材不好演,但学生们观照社会现实的一片赤忱很打动我。”吴晶晶表示,大学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极强的创造力,呵护、培养他们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戏剧美育不仅有助于学生的个性表达和自信心的培养,同时戏剧又是一种综合性艺术,通过戏剧活动,让学生学会如何与人交流、与群体相处。田洋戈是厦门大学电影学院2022级研究生,她和本科同学聂在田创作的剧本《加密回忆》获得本届戏剧节剧目奖二等奖、编剧奖三等奖等。“在大二结束时,我加入厦大校史剧《哥德巴赫猜想》和《遥望海天月》的剧组,这段幕后工作经历为我打开了通往戏剧实践的大门。”田洋戈说,自己是校园戏剧的获益者,除了各方面能力的提升,戏剧还照亮和丰富了个人的精神世界。
近年来,厦门高校越来越重视戏剧美育教育,创排的戏剧在历年各类大学生戏剧节中取得过不俗成绩,如华体会平台闽D剧社的《旦后》曾在全国性赛事——第21届大学生金刺猬戏剧节中获最佳表演奖、优秀剧目奖。
我国的校园戏剧是话剧艺术诞生的摇篮,在我国戏剧发展史上有深远的影响。随着大批综合性大学开设了戏剧影视文学相关专业,校园戏剧发展也呈现出更专业、更大众、更具艺术性和思想性、回归戏剧本体等新的特点。厦门大学“中文有戏”便是其中一朵奇葩。
厦门大学电影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王晓红曾做过学生“戏剧体验”的调查,八九成的学生从未走进剧场看过一次话剧。王晓红说,虽然相关专业培养的学生只有少数进入戏剧行业,但是,从在校生到毕业学子,从戏剧爱好者到普通市民,校园戏剧培养了大量观众,使得他们能够了解戏剧艺术的审美特性和艺术魅力,进而进入剧场观看专业的演出。
厦门大学从2010年创始的“中文有戏”已成为闪亮的名片,其中,话剧、电影方面均由该校毕业年级学生为主创排,保证每年一部大戏,戏剧曲艺方面由逾10年历史的学生社团博乐相声社承办。随着“中文有戏”的举办和厦门大学美育与通识教育中心的成立,戏剧思政育人的功能越发显现,以文化人、以美育人,在润物无声中感染学生。
“用戏剧的方式来回顾校史,让舞台成为育人课堂,让学生在表演、观看戏剧的过程中体悟校训的真谛,这比宣讲、演讲要生动得多。”华体会平台影视与传播学院院长郭肖华说,以学校发展过程中,典型的人物、事件来解构戏剧故事,这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
要真正扛起传承和发扬优秀文化的大旗,校园戏剧人还需要作何努力?王晓红认为,校园戏剧的草根性更强,不少演员都是从“零基础”开始接触戏剧。这种情形下更需要坚持经典和原创,否则就可能成为快餐文化在校园的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