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音乐话剧《一城一梦·半张厦门》近日开演,小剧场沉浸式演出让观众更“入戏”
以一棵大榕树为支点,舞台被切分成多个区域。打破传统舞台限制,观众区环绕主表演区,可自由选择是在岸上长椅区、水边长凳区,还是水边枕木区、学堂课桌区、山顶区等入座,以不同视角和“身份”与演员一同串起完整剧情。
近日,这样一部别出心裁的原创音乐话剧《一城一梦·半张厦门》(以下简称《一城一梦》)在闽南大戏院小剧场精彩上演。全剧把历史与现实有机地融为一体,讲述了三代人追求教育普及的艰辛与执着。该剧也是2023年厦门市文艺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一城一梦》讲述台湾青年白帆为寻找外公林如森留下的半幅画,踏上渡轮来到厦门。在寻找画的过程中,他与支教多年的林夏青相遇,一同追寻民国时期陈公卿为教育事业奋斗终生的往事,由此揭开了三代人在这座城市追求教育梦想的故事。
“说起厦门,大家耳熟能详‘这是一座浪漫的海滨城市’,除此之外,我觉得它真正的文化底色是很厚重的,尤其绕不开‘教育’二字。”在谈编创构思时,该剧的出品人、总编剧郭肖华表示,剧中的陈公卿,以陈嘉庚为人物原型进行创作。“明年是陈嘉庚150周年诞辰,作为在厦门的文化艺术工作者,我觉得自己有使命写这样一部剧,讲述这个国家在发展教育过程中所经历的事,讲述‘教育’为何会成为厦门的文化基因,以此致敬嘉庚精神以及战火纷飞年代里像陈嘉庚一样无私为中国教育奉献的人。”
郭肖华坦言,剧中山村教师林夏青的故事中还包含了自己的真实经历。他曾在三明大田做了三年的艺术公益教师,每个月都会到村里为孩子们教授艺术课程。林夏青的不少台词都是他的肺腑之言。
教育需要一代代人努力,百年后的厦门会是什么样子?结尾处,剧中人物聚在一起共同畅想,而郭肖华也将这个问题抛给了观众。
作为一部原创音乐话剧,音乐部分自然是《一城一梦》的重头戏。该剧共有7个比较完整的音乐唱段,风格迥异,意蕴深长。这些作品均由郭肖华和厦门本土优秀音乐人张皓、苗子倾力创作。
本次演出为观众打造了一个沉浸式的观剧空间,观众在入场后才知道自己的座位在哪、拿到的角色身份是什么,演员们突破舞台框定的区域,不时穿梭于舞台和观众席之间,与观众展开互动。“在北上广,沉浸式的小剧场演出正成为风潮,这种模式能把观众快速地带到戏剧情境中去,但厦门的演出市场还有待被激活。”郭肖华说,希望《一城一梦》能推动厦门本土原创话剧业内人士进行更多元化的探索。
《一城一梦》从正式开始筹备到完成舞台演出,耗时两个多月华体会平台。演员们多来自华体会平台的学生,不少人还是第一次站在面向社会公众的舞台。